发新话题
打印

张家界发展回顾:20年建成知名旅游胜地

张家界发展回顾:20年建成知名旅游胜地

 中共张家界市委书记胡伯俊
  
  张家界市人民政府市长赵小明
  
  作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张家界在历史长河的滔滔奔流声中,以其风华正茂的英姿和瑰丽迷人的神采步入了弱冠之年。20岁的张家界如日东升,娇艳夺目,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依托世界绝美的旅游资源,运用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创新勇气,致力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健步走向灿烂的未来。

  
  超凡的历史性跨越
  
  张家界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9516平方公里土地上聚居着土家族、白族、苗族等33个民族的162万人民。过去,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这里经济文化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直到尘封世界绝版旅游资源亿万年的神秘盖头被揭开,其发展历史才真正翻开崭新而辉煌的一页。20年的艰苦创业,20年的团结进取,张家界的经济社会地位、城乡面貌和人的精神状态发生了根本性巨变,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的老少边穷山区到国内外知名旅游胜地的历史性跨越。
  
  ——旅游瑰宝实现了由养在深闺到享誉中外的跨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张家界的奇山异水,264平方公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98%的森林和每立方厘米10万负氧离子的空气,使来到这里的中外游客情不自禁地发出“绝版张家界,神奇盖天下”的由衷惊叹。但这样一颗稀世旅游瑰宝过去却遥遥沉寂深山,国画大师吴冠中一篇《养在深闺人来识》的游记才逐步让世人得饱眼福。自1988年建市之后,张家界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旅游立市”的初衷,按照江泽民同志“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的题词要求,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致力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和旅游市场开拓,使张家界旅游在中国旅游发展史上异军突起。如今的张家界不仅拥有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区等顶尖级旅游品牌,而且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风景区”等多项殊誉,成为中外游人心往神驰的旅游目的地。
  
  ——经济基础实现了由农业小市向旅游大市的跨越。建市之初,传统农业是张家界的主体产业,年人均生产总值仅976元。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市经济结构不断发生裂变。2003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三一二”到“三二一”的重大转变,旅游业成为发展势头强劲的主导产业。2007年,全市各景区景点游客接待量达到1800多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达到126万人次,分别为1989年的33.2倍和74.7倍;实现旅游总收入91.25亿元,为1989年的366.3倍,旅游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0.3%。在传统农业小市到旅游产业大市的巨变中,全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20年间,全市年生产总值达到151.33亿元,增长9.73倍,工业、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8%和13%,农业增加值也翻了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200多元,增长9.45倍;财政总收入突破10亿元,年均增长17.5%。
  
  ——社会建设实现了由基础落后到全面发展的跨越。社会事业不断进步,1998年全部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通过国家验收,2001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2006年高中阶段教育年招生能力达到万人以上,2007年高校在校学生规模发展到1.5万人。20年间,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由18%提高到45%;以旅游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成为全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电视覆盖率由24%上升到94.3%;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就业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产业从业人数增长17%,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社会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升,2001年以来连续2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2007年又荣获全国普法教育和依法治理先进城市称号。
  
  ——发展环境实现了由偏远闭塞到投资热土的跨越。过去,张家界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交通闭塞、能源不足和信息不通。20年间,全市强力推进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改善发展环境的重大突破。一个包括荷花国际机场、火车客运新站、常张高速公路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已将张家界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时距成倍缩减;一个由江垭、鱼潭、红壁岩等162个水电站构成的电业集群,已将张家界这个电力奇缺之域转变为电力输出之地;一批数字化通信和传媒设施建设工程的竣工,已将张家界推举成为“地球村”的一员。张家界的城市也已由一个5平方公里、7万人的湘西北边陲小县城发展成为建成区达21.45平方公里、拥有19.3万常住人口的旅游城市,全市城镇化率由1989年的13.5%上升到35.6%。如今的张家界生机勃勃,商机无限,已经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创业兴业的兴奋点。到2007年,全市累计实现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投资418.5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3.5%,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8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32.3%。
  
  ——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不济到总体小康的跨越。20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6%和9.9%,2007年分别达到9484元和2607元,分别是1988年的5.6倍和6.03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4.2%,2007年达到84.45亿元,是1988年的61.2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49.7%下降为36.3%,人均居住面积由10.91平方米增加到42.96平方米;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9年的59.4%下降为51.9%,人均居住面积由23.86平方米增加到35.99平方米。作为贫因地区,全市绐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扶贫,20年间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38.67%下降为7.87%.
  
  辉煌的铸就靠得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张家界在20年发展中夺取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的根本实现途径。张家界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中应运而生,在改革开放的洪流激荡中迸发活力,在改革开放的阵阵脚步声中走出深山,奔向全国,拥抱世界。
  
  解放思想的号角唤醒了张家界。张家界20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生动的思想解放史。建市之前,勤劳朴实的张家界人面对无与伦比的天赐旅游资源,宁愿“抱着金碗饿肚子”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来,破解了“能不能搞旅游”的思想束缚,宣传旅游资源的大旗才飘扬起来。建市之初,市委、市政府提出“开放开发”的战略,但不少同志顾忌重重,解放思想这把“金钥匙”又打开了古老的“封山之门”。建市之中,当一些同志对“以旅游业为主导和支柱产业”的历史命题担心疑虑之际,是解放思想的劲风驱散迷雾,舞起了旅游龙头;当一些同志沉陷“旅游地区能不能、要不要发展工业”的认识误区之际,是解放思想的潮流荡除糊涂,加快了“旅游带动战略”的实施;当一些同志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自我陶醉,在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面前悲观压头之际,是解放思想的法宝引领前程,催生“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崭新使命,开启了张家界发展历史的新纪元。
  
  市场机制的灵气激活了张家界。在刚踏上旅游开发征途的时候,张家界面临着“既要靠旅游开发摆脱贫困,又因贫困无力开发旅游”的严峻局面。经过反复探索,市委、市政府大胆作出抉择:走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市场化改革之路,以开放促开发,找市场要黄金。黄石寨是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王牌景区,怪石列阵,极为壮观,但登寨之路奇险无比,公园管理处作出修建索道、打造凌空观景台的规划向全球招商,率先引进台湾证吉兴业有限公司合资兴建,又从法国引进技术和设备,建成了一条黄金客运索道。一花引来百花香。20年间,全市通过委托经营、租赁经营、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多种方式,相继建成了天子山索道、天门山索道、百龙电梯等一批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开发了黄龙洞、宝峰湖、天门山等一批国家4A级景区景点,引进了华天酒店、碧桂园酒店、花园酒店等一批大型知名旅游企业。市场是企业的舞台,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正是来自海内外的各类企业舞活了张家界。
  
  发展机遇的青睐成就了张家界。改革开放为张家界市的发展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例如,武陵源景区开发初期曾一度出现人工化、城市化和商业化倾向,由于缺乏法律制度支持,治理难度很大。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后,市、区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个时机,争取省人大颁发了《湖南省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理直气壮地依法治理景区违规违章建设,一举拆除房屋建筑20多万平方米,使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得到了全面保护。市委、市政府还把握这个机遇,大力开展旅游品牌营销,成功举办“穿越天门”世界特技飞行大赛、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俄罗斯空军特技飞行表演等一系列轰动全国、影响世界的营销事件,使全市旅游接待量突飞猛进,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机遇是发展的动力,只要善于抓住和把握,就是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有力武器。
  
  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托起了张家界。建市以来,全市坚持一手抓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不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一手抓引导、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把非公有制经济摆到产业发展、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地位,突出发展。经过20年的成长,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领域不断拓宽,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到2007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832户,其中私营企业1786户,港澳台及外资企业46户,个体工商户达27152户;非公有制经济年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68%;新增投资额占全社会投资总额的45.5%,实缴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64.5%,从业人数占全市年末社会从业总人数的70.7%。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发展成为张家界固定资产投资的方面军、财政增收的活源头和社会就业的主渠道。
  
  奋力创新发展境界
  
  历史是继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创未来的启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张家界人面临着建设世界旅游精品的新目标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第二次跨越的新任务。发展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创新。开创张家界的美好未来,我们必须大力发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奋斗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张家界的未来,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谋划张家界的发展,用国际水准和地方特色推进张家界的建设。
  
  要致力旅游理念的创新,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步伐。旅游经济是创新经济,唯有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的重点在概念创新,唯有不断推出概念创意,旅游创新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我们要充分发挥丰富多样和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优势,在做强做好观光旅游的同时,大力推进休闲、会展、商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旅游业“转型升级”平台,突出发展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等新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个性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创建大湘西文化的制高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大力整合旅游营销资源,推进强强联合,培育领军集团,依托国内外大媒体、大代理商和专业公司,依托世界绝版的旅游资源,以世界绝出的概念创意,不断培育和制造张家界旅游的兴奋点。
  
  要致力产业结构的创新,加快构建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实现张家界发展第二次跨越的基本标志,就是依托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变单一产业结构格局,提升旅游经济综合效益,加快富民强市步伐。我们要按照“以旅游业为主导,新型工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兴市,加快城市建设,发展现代农业,促进扶贫攻坚”的思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旅游商品、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富有生态环保理念的新型工业,尽快把新型工业培育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强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酒店业、商务会展业、金融保险业、体育文化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旅游经济全面上档升级;加强航空口岸建设,大力开发口岸经济,培育城市经济的新亮点;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围绕旅游和城市需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城市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
  
  要致力城市形象的创新,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旅游城市既是游客的集散中心,又是产业发展的物质技术平台和发展战略空间核心。要采用人类已有的智慧结晶和国际先进手段,努力把张家界的城市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特色鲜明的旅游新城。突出抓好以城市道路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和扩大城市功能;突出抓好城市外联通道建设,加快荷花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实施,抓紧建设张花高速、张沅公路和慈石公路,力争黔张常铁路和安张常铁路早日上马,尽快实现境外游客落地签证,不断增加国内外航线和始发列车;突出抓好城市风貌建设,通过实施现有临街建筑“穿衣戴帽”工程、澧水风貌带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城市风貌,早日把张家界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国际旅游新城”和“中国土家名城”。
  
  要致力发展举措的创新,加快推进第二次跨越。张家界实现第二次跨越发展的目标已经明确,思路基本理清,现在最关键的是要以有力的措施保证落实。要继续解放思想,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张家界放在世界和全国范围来思考和谋划,始终坚持用改革创新精神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大力创新体制机制,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大力加强基础工作,制定和完善事关长远的规划、制度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产业导向和产业承接政策,加强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不断引进战略投资者。要不断完善项目建设推进机制,努力在项目正式落地建设上下实劲,在项目建设投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上动真功。要全面优化发展环境,在不断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全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加大生态市创建力度,努力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提升张家界发展的“较实力”。
[稿源:红网综合]
[作者:胡伯俊 赵小明]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TOP

改革开放30年专家博客笔会资料:绝美张家界国际旅游城

(美绝天下的张家界风光(罗兆勇摄影))

(美绝天下的张家界风光(王建军供图))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美绝天下的张家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2007年7月,英国著名记者、地质学家西蒙·温彻斯特独自考察张家界后,在美国《纽约时报》发表了《张家界像长城一样伟大》的文章。他这样写道:“中国湖南省西北部遥远的大山,这些酷似摩天大楼的石峰,是大自然用白垩纪时代的石英砂岩堆叠而成的,顶上还长满了松树。就是这三千多座石峰,构成了联合国十五年前宣布的、存在于我们星球上最不寻常的地理生物生态学奇景之一。”
  
  西蒙·温彻斯特的这段话,是描述的张家界武陵源景区。在张家界,还有雄奇、险峻、神秘的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有被联合国列入“人与自然生物圈”观测站的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宝峰湖、黄龙洞、九天洞、茅岩河、苦竹寨、溇水峡谷、江垭温泉等景区景点。整个张家界景区所占的面积,占张家界全市总面积9516平方公里的一半。
  
  西蒙·温彻斯特先生说的“用白垩纪时代的石英砂岩堆叠而成”的石峰,地质学家称之为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这种地貌在张家界的总面积有397平方公里,是世界的唯一和绝版。张家界因此荣获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5A级旅游景区的桂冠。
  
  西蒙·温彻斯特先生在他的《张家界像长城一样伟大》中还写道:“武陵源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它有巍峨的山峰、清澈的溪水、欢唱的小鸟、盛开的鲜花,而在于它有全中国绝无仅有的、最纯净的空气。这可能是你该去的最佳理由。”

(张家界风光 (罗兆勇摄影))

张家界风光

(张家界风光)

张家界图片

(张家界图片)

  为什么说张家界有着绝无仅有的、最纯净的空气?那是因为张家界的核心景区里,每立方厘米空气中有8-10万个负氧离子,就是在张家界的市城区,也有2-3万个负氧离子,是普通大中城市负氧离子含量3000-6000的5-8倍。这在中国的城市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哪有如此绝佳的空气质量。张家界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达98%。张家界视生态环境为“生命”,就是宁愿以暂时的贫穷作为代价,也要为人类珍存这块瑰宝。为严格保护景区环境,张家界市政府以2亿多元的代价,搬迁了景区常住居民1790人,拆迁了各种景区建筑20万平方米。通过全市的生态建设和植树造林,张家界全市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41%上升到了现在的68%。
  
  在张家界有一种很不寻常的植物。每年的四月下旬,花开季节,一朵朵可爱的酷似洁白鸽子的花,淀放在漫山遍野的树上,它的学名叫珙桐,是中国独有的物种,国家一类珍稀保护植物。周恩来总理给它命名为“中国鸽子树”。还有一种原生地在张家界的动物,它的声音象婴儿啼哭,还可以爬上树木,这就是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张家界人管它叫“娃娃鱼”,生长在张家界的澧水源头的溪沟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张家界拥有“野生动物的乐园”、“动植物的基因库”的美称。据植物学家介绍,张家界市拥有的植物种类,是整个欧洲的两倍。全市有野生动植物4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3000多种,药用植物1280多种。有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动、植物85种,省级重点保护的动植物126种。这些物种,大部分是躲过了第四纪冰川期的破坏,是从第三纪冰川期留下来的“活化石”。
  
  张家界是大湘西的一部分,这里神秘、神奇、神韵。在民间至今仍然流传、保存着三大古谜:“赶尸、苗女放蛊、辰州符”,这些只存在于张家界在内的湖南西部,充满着传奇,更多的是神秘。还有桑植的民歌,曾经多次唱到国外,其中,脍炙人口的《马桑树儿搭灯台》,中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把它唱到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张家界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当地的多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失传的地方剧种,在张家界还原汁原味地保留、传承,宛如灿若群星的中华文化中的艺术奇葩。在张家界162万总人口中,生活着125万的少数民族。这里是土家族、白族、苗族等33个民族的聚居区。
  
  在张家界的许多地方,你随处可以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魅力。张家界的先民们留下了15类7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桑植民歌、土家摆手舞、茅古斯舞、土家织锦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鬼谷神功、白族仗鼓舞、土家族梯玛神歌、“地方民族戏剧活化石”之称的傩戏、土家族阳戏,颇具古老、富有传奇。
  
  1980年元旦,国画大师吴冠中以艺术家的眼光发现了这片非同寻常的土地,一篇题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向全世界传播了关于张家界的信息。此后,大作家沈从文、大画家黄永玉、著名摄影家陈复礼、著名作家丁玲以及国画大师关山月等一批又一批大作家、大画家、大摄影家闯进这片神奇的土地。据不完全统计,慕名而来的国内外元首、国内外社会名流、知名人士多达5000人之多。
  
  1995年,江泽民视察张家界后,欣笔题词:“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2000年,朱镕基第二次到达张家界,欣然挥笔赋诗:“张家界顶有神仙”。1998年,首任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到北京述职后,第一次到内地休假,江泽民和邵逸夫先生都向他推荐去张家界休假。他偕夫人董赵洪娉到了张家界,度过了几天难忘时光。2000年,董建华得知张家界到香港的国际包机开通,他高兴题词:“架空中桥梁,连祖国山水。”
  
  建市20年,张家界的旅游日接待能力已经达到4万人。旅游接待人数由建市之初的56万人次,上升到2008年的1900万人次,每年到张家界旅游的人数以百万计增长,20年增长了34倍。张家界已经成为中国最成熟的旅游城市之一。
  
  在张家界城区,有一个称得上标志性的工程。它是世界最长的客运索道---天门山索道,全长7455米。从市区坐上它凌空飞驰,鸟瞰山峦,群山逶迤,半个小时可以到达海拔1518米的天门山原始次生林。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还建成了百龙观光电梯,它拥有“世界最高的全暴露户外电梯、世界最高的双层观光电梯、世界载重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客运电梯”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张家界开通了到北京、上海、香港以及韩国首尔、釜山等30多个大中城市的航线。从张家界2个小时可以到北京,1个多小时可以到上海和香港,13个小时可以到美国。张家界正在扩建国际空港,将成为中国主要的干线机场。
  
  张家界的铁路条件也非常优越,焦柳铁路连接南北,石长铁路横贯东西。通过石长、湘黔铁路连通京广线。正在规划建设的重庆黔江到张家界、陕西安康至张家界的铁路,将成为张家界连通中国西部的大通道。张家界的旅游列车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20多个大中城市。长(沙)张(家界)高速公路沟连京珠、连通沪瑞高速,使张家界到广州只要八、九个小时,到上海只要十一、二个小时。即将开工建设的张(家界)花(垣)高速公路,将张家界与重庆的距离缩短到五个小时。
  
  当今世界,旅游业已跃升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旅游需求进入了高速增长期。为了顺应世界的潮流,张家界正在加快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建设好世界级的旅游服务区。张家界的第二次腾飞已拉开序幕,张家界的城市正在催生裂变。张家界城市建设的目标是:面向国际,面向未来,建设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建设“世界旅游之都,中国土家名城”。
  
  张家界的城市将作为最大的旅游设施和最有效益的旅游产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批重点项目正在实施。项目立足建设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着眼国内国际一流水准,满足游客度假休闲和商务会展的高端消费需要,重点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休闲、环保服务等重点领域。有投资16亿元的高尔夫球场及配套设施项目,有投资10多亿元的旧城改造项目,有投资3亿元的天门山实景演出项目,还有投资100亿的影视拍摄基地和马球项目。特别是张家界市目前最大的澧水风光带建设项目,项目总长约12公里,占地约550公顷,第一期投资约40亿元,建成后城市将构建成大气精美的“民族风情画廊”,成为游客观光度假和市民休闲的重要场所。
  
  建设世界旅游精品是张家界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建设开放、文明、平安、生态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构建海内外朋友旅游、休闲、投资、创业的乐园,是全体张家界人的神圣使命。
  
  张家界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张家界一定会走向世界。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