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此次的黄金周从今年来说无疑是旅游的第一次高潮,前一些时间内的小长假和一些重要的旅游时节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很不理想。从历史上的黄金周来讲,有很多地方表示这次黄金周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创下新高。总体上这次的黄金周无疑是喜人的,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让久困于低迷旅游市场的旅游人得到了一些安慰,看到了一些希望。现综合一些媒体上的观点对假日经济进行一个实质性的思考或是说反思,以便于更深刻地了解旅游,了解黄金周,了解假日经济,认识到实质性的东西,指导自己的工作!
假日旅游经济之“假”
稿源:华龙网 作者:紫杉
“3日晚7时,全国假日办发布“十一”黄金周第5号旅游信息通报。信息显示,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40.45万人次,同比增长38.93%。”(10、3、《全国假日办“十一”黄金周第5号旅游信息通报》)
这看似振奋人心的消息,笔者却从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黄金周”以来,“黄金周”的假日旅游经济究究对全国旅游业全年性收入增加了多少,一直在作思考、分柝和探叙。
这么快捷、“准确”的数据,不知其统计口径是怎样的?据对往年的了解,各直报点大都好大喜劝、报喜不报忧,报上去的好多都是“神仙数字”。 如果说,今年“十一黄金周”取得可喜成绩的话,那则是国家对法定休假办法的调整,对“五一黄金周”的取销,加之汶川大地震对人的束缚,才较前出现了“井喷”吧。
翻开资料,细读中国旅游业二十多年的年度发展数据,惊奇地发现,所谓的“假日经济刺激旅游增收”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黄金周并没有明显加速全国旅游业全年性收入的增长,假日旅游经济实显之“假”。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前的1985年到1998年,14年间旅游业的增长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而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除受“非典”影响的2003、2004两年,旅游业年收入的增长也基本保持在10%到13%左右,即使是在首次实施黄金周的1999年,旅游业总收入最高增长率也只达到16.4%。
又国家旅游局对1999年至2007年“十一”黄金周的统计数据表明:
年份 出游人数 “十一”旅游收入(元) 全年旅游收入(元) “十一”占全年收入%
1999 2800万 141亿 4002亿 27.38
2000 5980万 230亿 4519亿 18.65
2001 6397万 250亿 4995亿 18.98
2002 8710万 331亿 5566亿 15.82
2003 8999万 346亿 4874亿 13.09
2004 1.01亿 397亿 6472亿 15.30
2005 1.11亿 463亿 7686亿 15.60
2006 1.33亿 559亿 8935亿 14.98
2007 1.46亿 642亿 1.09万亿 15.97
作为直接受益的交通、餐宿、景区,在全年消费不均衡中,“黄金周”显得压力凸显,捉筋见肋;而平时泠若秋凉,惨淡潇条。
作为利益直接关系者的旅行社业,在切身体会“黄金周”和平常旅游消费的关系感到,前些年“黄金周”生意特别好的时候,往往“一节淡三墟”,现在人们学会了避峰出游,“黄金周”成了“鸡肋”,暑期和周末旅游市场反而“大有斩获”。
作为安全、价格、卫生防疫等部门对人海消费的监管显得紧张,而对平时淡季的监管失控。
旅游消费是具和平环境、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前提下的综合消费。吾师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华汉旅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王洪滨教授认为:“黄金周的集中性、突击性消费,对年度总消费的增长并不会起到积极作用。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年总消费额是一个恒数。长假时集中消费了一大笔,就一定会在长假前后少消费,以求得收支平衡。”
王洪滨教授分析了中国现消费收入时认为:“从经济学上讲,人均GDP达到400美元就可以产生国内旅游,达到800美元可以出境旅游,达到1000美元就会产生度假旅游。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泰民安,中国很多省市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1000美元,短距离、中长距离、国内、出境、出国旅游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随着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加上法定传统节假日,市民旅游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旅游时间上的空间更大。”
由此,“十一”长假应调整,将法定假日三天调整为二天,将“五一” 法定假日一天调整为二天,分别连同双休日,形成六日小长假,避免扎堆消费和全年旅游消费不均衡的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假日旅游经济不“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