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假日旅游经济之深度思考

本主题由 全铭哥哥 于 2008-10-9 00:17 置顶

假日旅游经济之深度思考

序言:此次的黄金周从今年来说无疑是旅游的第一次高潮,前一些时间内的小长假和一些重要的旅游时节都是由于各种原因很不理想。从历史上的黄金周来讲,有很多地方表示这次黄金周在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创下新高。总体上这次的黄金周无疑是喜人的,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让久困于低迷旅游市场的旅游人得到了一些安慰,看到了一些希望。现综合一些媒体上的观点对假日经济进行一个实质性的思考或是说反思,以便于更深刻地了解旅游,了解黄金周,了解假日经济,认识到实质性的东西,指导自己的工作!

 

假日旅游经济之“假”

 

稿源:华龙网  作者:紫杉

 “3日晚7时,全国假日办发布“十一”黄金周第5号旅游信息通报。信息显示,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共接待游客340.45万人次,同比增长38.93%。”(10、3、《全国假日办“十一”黄金周第5号旅游信息通报》) 

  这看似振奋人心的消息,笔者却从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黄金周”以来,“黄金周”的假日旅游经济究究对全国旅游业全年性收入增加了多少,一直在作思考、分柝和探叙。 

  这么快捷、“准确”的数据,不知其统计口径是怎样的?据对往年的了解,各直报点大都好大喜劝、报喜不报忧,报上去的好多都是“神仙数字”。 如果说,今年“十一黄金周”取得可喜成绩的话,那则是国家对法定休假办法的调整,对“五一黄金周”的取销,加之汶川大地震对人的束缚,才较前出现了“井喷”吧。 

  翻开资料,细读中国旅游业二十多年的年度发展数据,惊奇地发现,所谓的“假日经济刺激旅游增收”是一个美丽的谎言,黄金周并没有明显加速全国旅游业全年性收入的增长,假日旅游经济实显之“假”。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表明,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前的1985年到1998年,14年间旅游业的增长基本保持在两位数以上;而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除受“非典”影响的2003、2004两年,旅游业年收入的增长也基本保持在10%到13%左右,即使是在首次实施黄金周的1999年,旅游业总收入最高增长率也只达到16.4%。 

  又国家旅游局对1999年至2007年“十一”黄金周的统计数据表明: 

  年份  出游人数   “十一”旅游收入(元)       全年旅游收入(元)       “十一”占全年收入% 

  1999  2800万        141亿               4002亿             27.38 

  2000  5980万        230亿               4519亿             18.65 

  2001  6397万        250亿               4995亿             18.98 

  2002  8710万        331亿              5566亿             15.82 

  2003  8999万        346亿              4874亿             13.09 

  2004   1.01亿        397亿              6472亿             15.30 

  2005  1.11亿        463亿               7686亿             15.60 

  2006  1.33亿        559亿               8935亿             14.98 

  2007  1.46亿        642亿              1.09万亿            15.97 

  作为直接受益的交通、餐宿、景区,在全年消费不均衡中,“黄金周”显得压力凸显,捉筋见肋;而平时泠若秋凉,惨淡潇条。 

  作为利益直接关系者的旅行社业,在切身体会“黄金周”和平常旅游消费的关系感到,前些年“黄金周”生意特别好的时候,往往“一节淡三墟”,现在人们学会了避峰出游,“黄金周”成了“鸡肋”,暑期和周末旅游市场反而“大有斩获”。 

  作为安全、价格、卫生防疫等部门对人海消费的监管显得紧张,而对平时淡季的监管失控。 

  旅游消费是具和平环境、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前提下的综合消费。吾师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原副院长、北京华汉旅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王洪滨教授认为:“黄金周的集中性、突击性消费,对年度总消费的增长并不会起到积极作用。稍有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年总消费额是一个恒数。长假时集中消费了一大笔,就一定会在长假前后少消费,以求得收支平衡。” 

  王洪滨教授分析了中国现消费收入时认为:“从经济学上讲,人均GDP达到400美元就可以产生国内旅游,达到800美元可以出境旅游,达到1000美元就会产生度假旅游。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泰民安,中国很多省市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1000美元,短距离、中长距离、国内、出境、出国旅游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随着国家‘带薪休假’政策的出台,加上法定传统节假日,市民旅游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旅游时间上的空间更大。” 

  由此,“十一”长假应调整,将法定假日三天调整为二天,将“五一” 法定假日一天调整为二天,分别连同双休日,形成六日小长假,避免扎堆消费和全年旅游消费不均衡的问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假日旅游经济不“假”。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TOP

羊城晚报:"十一"游客同比增近3成 专家:假日经济不可轻言放弃

  取消“五一”黄金周,对“十一”黄金周将产生何种影响?这是今年节假日假期调整以来来众说纷纭的热点。昨晚,全国假日办发布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数字:截至昨日下午6时,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8.91%,收入同比增长29.75%。对此,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认为,一
方面假日经济仍然不可放弃,另一方面节假日安排也应继续完善。

  假日安排影响消费习惯

    无疑,节假日的调整对“假日经济”已经产生明显影响。全国假日办监测显示,去年同时有“五一”及“十一”两个长假,当年10月1日-7日,全国出游人数比上年同期下降0.5%,而收入则增长了13.5%。另有数据显示,今年取消“五一”长假,形成四个小长假,广州三大旅行社四个小长假的整体收益,只相当于去年“五一”的七成。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朱卫平认为,从这些初步数据看,节假日调整对整体旅游总量影响不大,取消“五一”长假后,旅游扎堆现象更严重,这对资源环境、交通出行等承载力是新的挑战。因此,是否应平衡“黄金周”的时间安排,值得认真考虑。

    “今年七天长假相比三天小长假消费大增,也说明休假安排确是决定消费方式的重要因素。”广州友谊商店一位负责人分析说,过去有“一节淡三墟”的说法,认为长假的消费会影响平时的消费。但从商业经验看,长假产生的往往是新的需求,节后的下降,只是回复到平常水平,而不是减少了平时的消费。如果不放假,可能没有这种需求。因此,今年节假日调整后,四个小长假也产生了一定的新的需求,但从商家角度,仍然希望能保留“五一”黄金周。

  假日经济不是权宜之计

    1999年国家确立一年三个“黄金周”长假时,主要是基于当时内需不足,希望通过“假日经济”带动消费拉动内需。但集中消费也带来了服务质量下降,交通运输、环境资源压力大增的问题。由此,“假日经济”越来越受人诟病。盘点今年改革后的“十一”黄金周,还要不要再提“假日经济”?

    朱卫平教授认为,假日经济仍然不可放弃,且政府应继续培育推动。不能简单地把旅游业等同于假日经济。目前全国假日办提供的黄金周旅游业信息,可作“假日经济”一个明显指标,但不应看作是唯一内容。假日经济也还包括体育、文娱、演艺、健康等相关产业发展,这些产业都有较大经济拉动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假日经济相关产业占GDP比重还会越来越大。

    接受记者采访的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认为,给群众多些休闲,作用并不亚于让他们在工作日努力工作。因为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合理安排节假日、增加休闲时间,不仅提高了生活质量,也极大地带动了消费。无论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波动,还是中国长远经济发展看,扩大内需都不是权宜之计,有必要认真分析“五一”黄金周取消后对人们消费的影响,进一步审视对“黄金周”的调整,并作进一步完善。(记者马汉青)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TOP

假日经济需要全面、科学的评价

   取消“五一”黄金周,对“十一”黄金周将产生何种影响?日前,全国假日办发布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数字:截至10月5日下午6时,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8.91%,收入同比增长29.75%。对此,不少专家和业内人士接受采访时认为,一方面假日经济仍然不可放弃,另一方面节假日安排也应继续完善。(见10月5日《羊城晚报》)

    旅游业的收入并不等同于假日经济的全部,所以仅凭“旅游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这样的指标,并不能说明刚刚过去的这个黄金周收益丰盛。一些专家认为假日经济仍然不可放弃,多少还是把调整法定假日的初衷,与放弃假日经济做出了对立的认识。事实上,假日经济本身并没有错,有错的是以往假日经济的“含金量”无法让人满意。所以,就假日说假日,就经济说经济,反映出相当一些人对假日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浅层的认识上。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假日经济呢?我认为起码应该通过一套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指标,让人读出假日经济对整体经济的良性化推动程度,以及假日经济的人性化指数。

    参照各相关信息可看出,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除了旅游人数不减,选择体验式出游、文化休闲、探亲访友、逛街购物、居家休息者同样不少。但是不同选择的人,感受却很不一样。以本人为例,在从北京市区至郊区探亲的过程中,与往年相比印象最深的,是郊区线路的公交车发车密度大了很多,车容车况好了许多,传统的拥堵路段没有堵车,刷卡乘车票价便宜了一半多……那感觉,只有一个字:爽。而在假日的图书馆,却在下午三四点钟就开始逐客,这让文化休闲的人又觉得很不爽;还有医院等公共服务窗口,也存在服务缩水的问题。另据北京市工商局、北京市消费者协会10月1日发布的消费者投诉分析公示,12315和96315两条热线共接到涉及烤鸭问题的投诉8件,较去年同期增长87.5%。类似的信息,同样给假日的购物消费带来了阴影。如果仅从旅游以及经济指标来认识假日经济,上述“很不一样”的感受将被忽略。而从人性化角度来看,较高的感受标准,才是真正“不可轻言放弃”的。

    假日经济确实不可轻言放弃,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假日经济的评价标准不应该只是一堆经济数字,而应该把出行顺畅度、综合安全度、生活方便度等主客观指标一并纳入考核。这样,假日经济到底是否“不可轻言放弃”,才有了更加全面、科学的依据。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TOP

莫沉迷于经济“数据美学”

 今年“十一”黄金周盘点结果已出——9月29日至10月5日,纳入全国假日旅游统计预报体系的119个旅游景区(点)共接待游客1829.1万人次,同比增长13.2%,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6.4%。专家表示,“十一”黄金周给旅游业和广大民众带来的利益有目共睹,不能轻言取消,要检验假日改革的效果,明年将是关键一年。

  (10月6日《南方日报》)

  如果仅仅是以这种“经济与利益”的视角来检验假日改革效果,即便是推到下一年,仍然将是形势一片大好。问题是,旅游景点爆棚,商家卖得“钵满盆溢”,“假日经济”尽显威力,这些经济指标真的就全部代表假日改革的价值本义吗?

  如何让休假从“经济”走向“文化”,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直以来,假日在经济的挟裹下,已经失去应有的附加值。我们知道,设立清明、端午、中秋这样的小长假,是为更好地承袭传统文化。同样,国庆放假本身也应该具备诸如文化休闲与爱国情怀培育的功能。然而,现在我们却遗憾地发现,火爆的“假日经济”指标,已经掩蔽了这些重要的节假日元素。

  今年黄金周,无疑是可以作为假日改革效果的一种重要表征的。我们绝对不能沉迷于经济的“数据美学”,而应该把视角转向权利保障与休假价值上。比如,为什么在假日改革之后,黄金周仍然继续显现的种种弊端与遗憾——黑车宰客、服务缩水、出行困难等等。

  假日改革如何让不同阶层的社会群体平等的享受休假权利,使带薪休假真正落到实处,仍然是严峻的现实课题。尽管在已经正式施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规定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者享受带薪年休假,但是,这样的权利要从纸面走进生活,仍然需要弥合太多的空间与缺陷。特别是在就业形势严峻、劳资博弈严重不平等的语境下,带薪休假对一些群体而言,只不过是画在纸上的馅饼罢了。  (单士兵)

    《市场报》 (2008-10-08 第08版)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TOP

发新话题
最近访问的版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