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改革开放旅游产业发展30年专题

中国旅游业发展30年:从行政化到产业化

    数字说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GDP和同期第三产业。2007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9万亿元,增长22.6%,占GDP的4.37%。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行业也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截至2007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97家,国内旅行社17146家。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517.00亿元,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639.30亿元,实际缴纳税金10.97亿元。

    行政化时期:国旅的图章和国务院的一般大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大致经过了四个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这个阶段可以称为行政化时期。

    中国国际旅行社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家旅游公司,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批准成立的,当时叫中国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叫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除了国有股东,并没有其他股东,而且这个“国有股东”的概念也不明确,公司的管理是纯行政化的。成立之时,董事共有5人,廖承志是其中之一。

    国旅成立的时候,周总理批准给国旅刻了一个图章,这个图章的尺寸大小跟国务院的一样大,文字是繁体的。

    我们国家非常讲究图章的尺寸,国务院的章多大,省委省政府的章多大,司局级的章多大,都有规定。而我国改用简体字以后,图章上一般是不允许使用繁体字的。国旅的这个章是国务院批准的,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旅行社行业,经过周总理的批准,对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国旅负责外国人的接待工作,中旅负责海外华侨的接待工作。

    国旅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政治背景,我们只能接待来自苏联、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国际友人。这个时期,“民间外事”是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即旅游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因而当时国旅归外交部管。

    1958年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旅承担了“民间外事”的职能。每逢国庆、新年,人民大会堂招待会上国际友人的请柬,都是由国旅分发的,从北京到莫斯科的火车票售票权也归国旅,这个状况大概一直持续到2000年。

    可以说,在行政化时期,旅游工作是为政治服务、为外事工作服务的,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事业化时期:按照统一图纸建饭店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当年入境游人数达到150万。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是很少了,当时日本的出境游人数就已经接近1000万。

    我认为,从1978年开始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一阶段的旅游业应该是“事业化管理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旅游业,人们经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这也是这一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这个时期,在接待海外游客的过程中突出的矛盾就是没有饭店,有些地方只有一些老的招待所,也没有好的汽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旅游局建立了旅游商贸公司,建造了一批饭店,如广州的白云饭店、桂林的漓江饭店、西安的西安饭店、昆明的昆明饭店等。它们的设计图纸基本上是一样的,看起来就像火柴盒。

    此外,旅游商贸公司还进口了一批免税的大巴、中巴和小车,小车是皇冠2.8。那个时候旅游局在各地有很好的社会地位。皇冠2.8分到各个省以后,省长都用这个车。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事业化时期呢?因为在认识上,大家还没有经济产业的概念。

    当时旅游饭店讲的优质服务就是“站立服务,微笑服务”,非常初级。改革开放以后,批建了合资的建国饭店、合作的白天鹅宾馆,这对中国旅游业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全国旅游饭店都向建国饭店学习,服务水平提高了,员工工资也上去了。

    当时旅游饭店的工资水平与社会上的其他行业相比明显较高,而且我感觉“总经理”的称谓也是从旅游饭店开始的,这也有点改革开放先驱的味道。

    1988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的规定,是这个时期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之一。饭店业在星级标准颁布以后似乎在引导着社会的消费,此后人们做家庭装修,最好的范本就是从饭店获得的。

    这个时期旅游业的从业者西装穿得好,外语水平也高。但他们经济效益的观念还是非常淡薄。

    市场化时期:旅游管理者理念发生变化

    从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到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旅游企业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个时期有几个典型的事件

    从1991年到1994年,由霍英东出资,每年在广东中山举办一次全国旅游局长会议,同时开设旅游局长训练班,对中国旅游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连续4年的集中培训,每个培训期为一个月。参加会议的既有各省的旅游局长,也有重要城市的旅游局长,还有中央一类社的管理者。正是从这些培训开始,旅游管理者的理念逐步朝着市场化、经济产业化方向转变。

    1992年以后,从开始举办“中国友好观光年”到成立中国旅游协会,从举办第一届“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到推出新马泰出境游试点,“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国旅游业进入市场化时期,市场化观念深入人心。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入境游的主要路线就那么几条,主要是京、西(部)、沪、桂、广。到90年代中期,国旅推出了一些新的旅游线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沿着丝绸之路的东方列车”,即用毛主席乘过的专列走丝绸之路,日本人是其主要游客。

    在长江三峡,美国人投资建造了一艘维多利亚邮轮,国旅也推出了“总统系列”邮轮,有四五条船,叫“总统号”。这些都推动了入境游的发展。

    产业化时期:三大旅游市场并驾齐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这几年,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产业化时期,旅游业形成了入境、出境及国内三大旅游市场并驾齐驱的局面。旅游产业拓展越来越大,旅游企业陆续上市,上市公司开始有了旅游板块。

    旅游业是一种高关联度、高互动性的行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加速流动,对旅游业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开辟了就业渠道,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经济要素产生强大的吸附力和牵引力,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速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李禄安口述 范丽娜整理)

    (李禄安,先后任云南省旅游局局长、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总经理,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30年 辽宁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30年来,辽宁旅游业经过了1978-1989年的起步奠基阶段、1990-2000年的成长壮大阶段和2001-2008年的跨越发展阶段,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业发展成就显著,谱写了全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华彩篇章,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服务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重点产业之一,正在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由朝阳产业向支柱产业发展。
 
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达到1307亿元,比上年增长34.7%,居全国第8位,相当于全省GDP的11.9%。

  三大市场全面增长,市场前景日益广阔

  改革开放30年来,辽宁入境旅游飞速发展,接待年均增长16%。2007年,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200万人次,是1979年的66倍;旅游外汇收入12.3亿美元。日、韩、台、港、澳、俄罗斯、东南亚成为我省主要客源市场,日本、韩国均突破60万人次;台湾、香港和俄罗斯超过10万人次,分别达到14、12、12万人次,万人以上的入境客源市场达到了17个。国内旅游蓬勃发展。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国内旅游快速增长。

  我省组织的辽宁旅游大篷车已经走遍全国33个省、区、市;组织旅游包机3000多架次、旅游专列500多个、游船300多艘,国内旅游经济空前高涨。2007年,全省接待国内游客已突破1.6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2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6%。从2001年开始运行黄金周旅游以来,假日旅游已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有计划、有组织地稳步发展。目前,中国政府已批准134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境旅游目的地,开展了中朝边境旅游,赴香港、澳门地区的旅游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辽宁公民出境超过48万人次,已经成为东北亚地区快速增长的一个新兴客源输出地区。

  旅游供给全面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旅游生产力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配套设施明显改善。2007年底,全省已有各类旅游住宿设施12,000多家,其中,星级饭店507家;一批主题酒店、度假酒店、经济型酒店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旅行社1108家,其中国际旅行社82家,出境组团社44家。各类旅游区(点)600多家,其中,国家A级旅游区(点)157家,4A级以上50家,名列全国前茅。其中5A级景区2家,沈阳市植物园/世博园、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两家景区全年分别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和220万人次。旅游纪念品经营单位达到460家。旅游院校(系、培训中心)86所。

  2007年底,全省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02万人。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实现高速公路覆盖省辖地级城市,高速公路营运里程达到1849公里,高速公路建设达到国际一流水准。沈大高速公路成为全国第一条双向8车道高速公路,以沈阳为中心的省内3.5小时旅游交通圈基本形成。我省已开通了联接日、韩、俄、朝、新、德、美、澳、英、港等国家、地区和国内主要大中城市的定期航线,其中国际航线近百条,客运量逐年增长。铁路客运明显改进。大连至沈阳电气化铁路、北京至沈阳高速铁路相继建成;路况、车况明显改善,旅游专列显著增加。继大连至韩国仁川客运航线之后,海上运输又开辟了丹东、营口两地至仁川的海上航线,海上交通工具状况也有很大改观,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可进入性。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金融、商贸电子化步伐的加快,为旅游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旅游餐饮、旅游娱乐、旅游购物也在旅游需求的刺激下,产品供应丰富,质量显著提高,旅游产业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初步形成。

  产品体系日臻完善,目的地建设成果显著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旅游部门以“满韵清风、多彩辽宁”为主题,结合辽宁旅游资源特色,推进辽宁中部、辽东半岛、辽宁西部三大旅游区建设,倾力构建具有辽宁代表性的产品体系。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打造旅游品牌,建设旅游精品,形成了历史文化旅游、海滨度假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推出了代表辽宁整体形象的“红、绿、蓝、金、银”等“五色”旅游品牌,辽宁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初步形成,旅游产品逐步向观光、度假、休闲相结合的多样化结构发展。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推出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都市文化风光环线”、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的“滨海休闲度假线”、沈阳-本溪-丹东的“山水边境风情线”和沈阳-锦州-阜新-朝阳-盘锦-葫芦岛的“辽西走廊风光线”等具有辽宁特色的“一环三线”旅游精品线路。

  积极培育和打造旅游会展品牌。中国?辽宁东亚国际旅游博览会成功举办了五届,已经成为了东北亚地区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旅游节会专业品牌。辽宁旅游欢乐节、辽宁冰雪?温泉旅游节、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沈阳国际旅游节、大连国际服装节、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抚顺满族风情旅游节、本溪国际枫叶节、丹东鸭绿江旅游节、锦州国际民间文化节和盘锦湿地旅游周等特色节会活动,也已成为全国、地方知名旅游节会品牌。全省节会活动年接待旅游者达到2000多万,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树立了辽宁旅游形象。同时,相继开发和推出了辽宁旅游“十大美食”、“十大风味食品”和“十佳旅游纪念品”,推出了旅游者喜闻乐见的杂技、歌舞、小品、二人转等晚间娱乐活动精品等旅游文化娱乐活动,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主干的旅游大产业日益凸显。

  从1999年开始,我省各市陆续开展了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旅游城市和旅游强县活动。到2007年,我省14个省辖市全部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达到16个(兴城和庄河两个县级市),大连市荣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25个县(市、区)成为“辽宁旅游强县(市、区)”,桓仁成为首批中国旅游强县。积极推进农业旅游丰收计划,全省已经评定61个旅游特色乡镇,105个旅游专业村,2300余个“农家乐”,各具特色、功能齐全和层次分明的旅游目的地,为广大游客创造了多样化、高品质的旅游条件。

  旅游功能全面发挥,综合效益日益明显

  旅游业是综合性很强的经济产业,它涵盖了30几个部门、100多个行业。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我省交通、建设、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不仅带来客流、消费流,还引来物流、资金流、信息流。

  旅游业坚持服务于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和构建和谐辽宁的大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贡献日趋显著。发挥旅游业带动性强、见效快的特点,我省曾经一些相对贫困的庄河、宽甸等地区和县域,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带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发挥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扩大旅游规模和效益,促进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的合理优化;发挥旅游行业吸纳能力强、就业广泛、门槛相对较低的特点,旅游就业人数连年增长,成为拓宽就业渠道的重要途径;发挥旅游业树立形象、改善环境的作用,旅游业成为扩大对外开放重要窗口。随着每年接待境外游客数量的迅速增长,旅游业成为赚取外汇的重要渠道;积极推进优秀旅游城市创建、旅游强县创建活动,旅游业成为城市功能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发挥旅游业的综合社会效益功能,旅游业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民族文化、更新思想观念、促进环境保护和提高人民生活整体质量的重要方面。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