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帖子
- 7103
- 积分
- 7718
- 金钱
- 125 元
- 阅读权限
- 200
- 性别
- 男
- 注册时间
- 2007-8-2
|
1#
发表于 2008-12-17 21:4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旅游业发展30年:从行政化到产业化
|
|
数字说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GDP和同期第三产业。2007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达1.09万亿元,增长22.6%,占GDP的4.37%。
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行业也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截至2007年末,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旅行社共有1894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797家,国内旅行社17146家。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517.00亿元,各类旅行社共实现营业收入1639.30亿元,实际缴纳税金10.97亿元。
行政化时期:国旅的图章和国务院的一般大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我认为大致经过了四个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这个阶段可以称为行政化时期。
中国国际旅行社是新中国成立后成立的第一家旅游公司,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心下批准成立的,当时叫中国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虽然叫股份有限公司,实际上除了国有股东,并没有其他股东,而且这个“国有股东”的概念也不明确,公司的管理是纯行政化的。成立之时,董事共有5人,廖承志是其中之一。
国旅成立的时候,周总理批准给国旅刻了一个图章,这个图章的尺寸大小跟国务院的一样大,文字是繁体的。
我们国家非常讲究图章的尺寸,国务院的章多大,省委省政府的章多大,司局级的章多大,都有规定。而我国改用简体字以后,图章上一般是不允许使用繁体字的。国旅的这个章是国务院批准的,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旅行社行业,经过周总理的批准,对中国国际旅行社和中国旅行社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国旅负责外国人的接待工作,中旅负责海外华侨的接待工作。
国旅成立之初,由于当时的政治背景,我们只能接待来自苏联、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兄弟国家的国际友人。这个时期,“民间外事”是发展旅游业的指导思想,即旅游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因而当时国旅归外交部管。
1958年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旅承担了“民间外事”的职能。每逢国庆、新年,人民大会堂招待会上国际友人的请柬,都是由国旅分发的,从北京到莫斯科的火车票售票权也归国旅,这个状况大概一直持续到2000年。
可以说,在行政化时期,旅游工作是为政治服务、为外事工作服务的,而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事业化时期:按照统一图纸建饭店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当年入境游人数达到150万。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是很少了,当时日本的出境游人数就已经接近1000万。
我认为,从1978年开始到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这一阶段的旅游业应该是“事业化管理时期”。
对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旅游业,人们经常用的一句话就是,“旅游业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又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这也是这一时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这个时期,在接待海外游客的过程中突出的矛盾就是没有饭店,有些地方只有一些老的招待所,也没有好的汽车。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旅游局建立了旅游商贸公司,建造了一批饭店,如广州的白云饭店、桂林的漓江饭店、西安的西安饭店、昆明的昆明饭店等。它们的设计图纸基本上是一样的,看起来就像火柴盒。
此外,旅游商贸公司还进口了一批免税的大巴、中巴和小车,小车是皇冠2.8。那个时候旅游局在各地有很好的社会地位。皇冠2.8分到各个省以后,省长都用这个车。
为什么说这个阶段是事业化时期呢?因为在认识上,大家还没有经济产业的概念。
当时旅游饭店讲的优质服务就是“站立服务,微笑服务”,非常初级。改革开放以后,批建了合资的建国饭店、合作的白天鹅宾馆,这对中国旅游业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全国旅游饭店都向建国饭店学习,服务水平提高了,员工工资也上去了。
当时旅游饭店的工资水平与社会上的其他行业相比明显较高,而且我感觉“总经理”的称谓也是从旅游饭店开始的,这也有点改革开放先驱的味道。
1988年,国家旅游局颁布的评定旅游涉外饭店星级标准的规定,是这个时期国家发布的重要文件之一。饭店业在星级标准颁布以后似乎在引导着社会的消费,此后人们做家庭装修,最好的范本就是从饭店获得的。
这个时期旅游业的从业者西装穿得好,外语水平也高。但他们经济效益的观念还是非常淡薄。
市场化时期:旅游管理者理念发生变化
从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到2002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旅游企业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这个时期有几个典型的事件
从1991年到1994年,由霍英东出资,每年在广东中山举办一次全国旅游局长会议,同时开设旅游局长训练班,对中国旅游业的管理者进行了连续4年的集中培训,每个培训期为一个月。参加会议的既有各省的旅游局长,也有重要城市的旅游局长,还有中央一类社的管理者。正是从这些培训开始,旅游管理者的理念逐步朝着市场化、经济产业化方向转变。
1992年以后,从开始举办“中国友好观光年”到成立中国旅游协会,从举办第一届“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到推出新马泰出境游试点,“发展是硬道理”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中国旅游业进入市场化时期,市场化观念深入人心。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入境游的主要路线就那么几条,主要是京、西(部)、沪、桂、广。到90年代中期,国旅推出了一些新的旅游线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是“沿着丝绸之路的东方列车”,即用毛主席乘过的专列走丝绸之路,日本人是其主要游客。
在长江三峡,美国人投资建造了一艘维多利亚邮轮,国旅也推出了“总统系列”邮轮,有四五条船,叫“总统号”。这些都推动了入境游的发展。
产业化时期:三大旅游市场并驾齐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这几年,中国旅游业进入了产业化时期,旅游业形成了入境、出境及国内三大旅游市场并驾齐驱的局面。旅游产业拓展越来越大,旅游企业陆续上市,上市公司开始有了旅游板块。
旅游业是一种高关联度、高互动性的行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加速流动,对旅游业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给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开辟了就业渠道,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各类经济要素产生强大的吸附力和牵引力,从而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加速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李禄安口述 范丽娜整理)
(李禄安,先后任云南省旅游局局长、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总经理,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 | |
中国旅游营销社区
———这里定期举行旅游专题研讨,
来自五湖四海的旅游工作人员
在这里时刻进行思想碰撞、信息共享!
这里
是不懂旅游行业的人了解旅游行业的快捷通道!
是旅游工作者思维突破的地方!
是勤苦的旅游工作者茫茫红尘中心灵的故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