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除强制险之外 出境游客最好再购买SOS险种
点击观看视频:
主持人:在出境的时候有中国国家旅游局的强制险,就是刚才说的30块钱,除了这个强制险之外还有哪些保险是游客应该知道或者旅行社在组团出境之前会推荐给旅客去选购的,有吗?
林岩:现在其实各个保险公司都有这样的产品,人保、平安、中保、国外的安联等等都有旅游的商业保险。
以前在这么恶性的事件发生之前大家对于保险说实在的没有特别重视,是行业的普遍现象,我们给客人上的保险就是最普通的这级保险。实际上给生命敲响警钟之后,对大家的刺激是最大的,可能会引起行业的重视。大家会把不同的保险品种推荐给游客,同时对游客来说也会重视,旅行社给了我上了一个什么样的保险我就认了,还是宁愿多花一两百块钱带来更多的医疗方面的救援或者说真出了什么事情有更多的赔付,我觉得是两方面,对游客来说以前你可能旅行社推荐一个保险,觉得天天有人给他推荐保险,认为不用买保险。发生这样的事故之后双方都有意识,应该买保险,增加一些附加的保险。
主持人:现在有一些保险公司比如太平洋或者中国平安推出境外紧急援助险?
周琳:就是我们刚才说的SOS。
主持人:SOS和其它保险有什么区别,根本区别在哪里?
周琳:一个是先行垫付和客户垫付的问题,SOS的保险会给你一张卡,在境外出了任何问题,意外或者身故等等有一个咨询电话可以打过去,外方的SOS机构会跟中国相应的保险机构先确认一下平安保险是不是给这个卡上了保险,确认之后再做救援工作。SOS救援条款和我们普通的30块钱的条款还是不一样的,建议出境游的游客一定要上一个SOS保险,根据旅游天数不一样价格也不一样。
主持人:跟30块钱强制险相差多少?
周琳:12—15天的险大概在200出头。
主持人:七个人死亡十个人受伤,七个死亡的人在中国平安、太平洋、人寿、民安有一些保险,共产生六百万的保险费用,这起事故产生的六百万的保险费用在我们的旅游案件中相比较是属于正常产生的保险费用吗?
戴斌:六百多万的保险单是专门因为要出国的保险单还是平常就买的商业险或者人寿险,这个就不好判断。跟其它同类不具有可比性,如果专门为了出境游买了这么多保险这是一回事,平常家里面买正常的寿险也是一回事。
主持人:我们国家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安全机制,发生类似事故之后。
戴斌:在做相关政策研究的时候,有时候我们开会讨论我一直经常提一个案例特区政府有一个在外港人救援机制,我最早关注香港人在大陆出事,快速启动医疗、保险、卫生防疫、安检、救援联动,这是一个政府对离开自己常住区居民权益的保护。在这点上我们的政府长期以来没有一套制度保证。上次泰国滞留事件,中国政府派飞机接回来,不管这次还是上次,我们动用的是行政手段,领导人发话必须要解决,但是不是一个常态化的东西。对主要旅游目的地空间上的在外中国公民旅游者,毕竟是旅游者,因公因私的旅行,中国人在外的出险救援机制,国家旅游局、公安部、卫生部、保监会,像建立假日办一样,应该有这样一个制度,包括民航总局,这些机构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从制度上保证。
从商业上一定要建立覆盖消费者主要旅游环节和主要领域的保险机制,一个外国人出事故动用直升飞机动用火车把他救援回来,救援的人不要担心花了这么多精力将来谁给我付钱。但是我们是很担心的,不知道将来谁付钱,救援的时候不敢救,不能把救援依赖在道德上,每个人都有侧隐之心。希望政府这套工作机制做完之后,有一套商业机制,建立中国自己的SOS救援系统,至少建立SOS救援体系中国中心,由这个SOS救援中国中心和国际对接,我们出去买一揽子的保险。保险不是把所有的风险规避掉,而是把风险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两套机制一个是政府的行政机制,一个是商业的通过保险机制平滑,这两个机制建立起来,中国公民出去旅游才能真正放心。
主持人:现在有多少游客如果不是国家强制险会主动在出国之前购买意外险?
林岩:很少。
赵欣:我们在旅游产品销售的时候实际上含了强制保险,另外我们挑选了几种高额的保险推荐给客人,买保险不能说我偷偷替你买一个高额的,必须首先要知道,第二要同意代你购买这个保险。有时候客人会理解成你又卖给我一个保险,客人比较容易误解。这个事件反思是多方面的,公众确实需要提高意识。
主持人:游客也有一种侥幸心理,觉得这样的意外事件不会在我身上发生,我们旅行社跟游客面对面接触的时候怎么样才能给他们一种更好的宣传或者告诉他们并不是说想卖保险而是提高你的安全。
林岩:这个事情出来之后,首先得让自己公司的员工和一线的销售都要了解,以前说培训一个旅游产品大家都很积极,今天是培训保险知识大家都打瞌睡或者怎么样,这个意识首先从自己方面强起来,怎么对这个保险很认真地听。这种案例大家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受伤的事故,这些事故拿出来如果上了这样的保险,那么对客人来说是什么。已经买了商业保险的话赔付额就很高,对于客人的经济补偿时间上的补偿就会很到位。三四个案例说得很清楚,工作人员意识提高了,而且社会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把保险拿出来让客人选择。
主持人:中国中心机制,中国游客或者中国人在国外发生意外事件之后有一个组织或者一个主体来负责,而不是干等着别人的侧隐之心或者无助的求助。戴教授刚才提的机制当中包括各个主体,包括政府,包括保险公司,包括旅行社,在整体当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保险公司还是政府还是旅行社?
戴斌:启动阶段更加关注政府的公共力量,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现实,人的生命是有价的,到中国一些边远地区甚至农村地区,人的寿命很端,很多人得病就死,平常不体检,小病积成大病,你完全可以说平常体检一下花不了多少钱,有病先治,他们在这样一种生命环境状态里面一百块钱都是很大的一笔钱。出境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就是这个阶段,也时候不是旅行社要求加一点,有时候是游客自己要求加一点,既然来一趟尽可能多的看一看。吃饱了肚子才考虑到营养美食,人一个吃不饱肚子的人谈美食不现实。这是一回事。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我们说了很多保险的好处,覆盖的好处,但是这样一套机制让他自己去选仍然不会有人去选,有侥幸心理。保险是基于概率的,天塌下来个儿高的顶着,有这种侥幸心理。在出境游的价格,我看了报价,东南亚报价就是几千块,跟国内游价格差不多,花两百块钱买一个旅游保险,价格提高十个点。从政府角度先建立一套机制,出境游五千万,相比13亿人口还是很少的,重复出境的更少了。首先覆盖跟生命有关系的事故上,平常丢钱包不管你,但是如果出境了中国人自己在海外出现生命伤亡事故不去管他,任何人都是不忍心的。家在千日好出门一日难,我更看重前面的机制,政府的机制要建立起来,中国发展到今天派军队到索马里,派飞机到泰国接游客,整个国家对于自己的国民在境外的利益权益进行保护,这个迹象越来越明显。希望驻外机构要主动为在外的普通公民服务,你为他们服务,他们对于这个国家的向心力更强。这方面花点钱是应该的,在商业上希望旅行社跟游客去说,包括媒体舆论告诉我们的游客,花钱买平安,慢慢要有这个意识。在这个过程当中希望游客我们的业内把游客需要的东西急着先用,也不希望忽悠旅行者。希望告诉我们的游客你真正最急的东西,跟你生命有关的,从舆论上从政策上也要跟进。
主持人:在国外的状况是不是相对好一些?外国人接受各种各样像SOS紧急救援险他们会更主动接纳一些?
周琳:外国人在保险这块比我们走得前很多,但是不能否认经济基础,国外收入的20%或者30%会去购买保险,我们中国人能拿出5%、10%的年收入购买保险吗?不大可能。出境游去的基本都是发达国家,所以不会出现在中国不拿钱不让你住院的情况。虽然有的中国人住完院之后拍拍屁股走了,上万欧元的帐单老外没法记,真有这种情况的。
主持人:节目的最后希望四位嘉宾鉴于美国重大的安全事故给我们整个旅游或者整个社会带来的启示总结一句。
戴斌: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对于政府对于我们的业界要从这样一个偶发性的事情来加强旅游安全制度的建设应该是09年在出境游发展市场上乃至旅行社建设上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林岩:社会的呼吁,政府的呼吁和建立体系是第一步。我们作为旅游企业在旅游安全方面要往前迈一大步。通过这种呼吁,提高老百姓安全方面的意识。
周琳: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希望通过很多血淋淋的事情告诫业内包括每一位游客每一位消费者真正提高我们自己在保险出游方面的安全,希望在旅游行业真正做到给大家精神生活方面带来真正的愉快快乐,尽量避免出现不好的事情。
赵欣:旅行社在做好服务的同时,时刻把关于安全的警钟敲响。像刚才戴教授说的,上到政府下到每一个普通百姓把安全真真正正当一回事,这个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大家都不能轻视,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唯一的,谁都不能去轻视。
主持人:感谢四位嘉宾参加搜狐旅游和《北京商报》联合主办的关于旅游安全事故的高峰论坛,感谢四位嘉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