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耕旅游 打造湖南乡村旅游品牌
湖南是个旅游资源大省,又是一个文化强省,吃透政策,把握省情,做好旅游开发与文化事业相结合的文章,走发展农耕旅游之路,对于加快湖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理解乡村旅游中现代农耕文化的含义
农耕旅游是以现代农耕文化为底蕴,以乡村社区为场所,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乡村社区全面参与旅游开发并获益为形式,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以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它具有投资规模合理、参与性强、适用面广、示范性强、效益好的特点。
农耕旅游的实质就是乡村旅游,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农耕旅游的概念,是为了突出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农耕旅游在文化形态上表现为城市游客暂离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我们使用农耕旅游这个更具文化特征的概念,这是从决定消费者旅游动机的主观因素角度来认识的结果。按罗伯特·麦金托什和沙西肯特·格普特的有关理论,旅游主观动机划分为四种类型:身体健康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和消费动机。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等发展的多元化,文化动机越来越成为旅游者产生乡村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人们除了渴望在旅游中得到感观及心理的愉悦之外,还希望学习到一些在自己居住地所未见未闻的知识。[1]因此,使用农耕旅游的概念更有利于我们进行战略定位。
农耕旅游业不同于传统旅游业。农耕旅游的参与主体不单纯是旅游企业,农民、社区、旅游企业以及当地政府都是参与者。受益者涵盖了农民、社区、企业、政府和游客。农耕旅游业更关注长远利益和经济、环境、文化效益。湖南新宁县在全国率先推出农耕旅游的概念,引导县内乡村旅游发展,取得了初步经验。实践证明,发展农耕旅游业的地方,农民收入状况、自然环境保护状况、农村市场化程度以及农民文化素质都有显著提高。
二、湖南具备发展农耕旅游的必要条件
湖南全省森林覆盖率55%,以湘、资、沅、澧为主干,构成了星罗棋布的水域体系,河湖水体四季丰盈,更兼拥有南岳衡山、湘西张家界、新宁崀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井然构成了一幅风景写意长卷。湖南境内旅游,可以充分满足游客远离都市文化常态,亲近大自然的愿望。这些都是湖南发展农耕旅游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
环洞庭湖大水面养殖和捕捞、大面积粮、棉、油、麻种植;湘西、湘南、湘东的山地立体农业、湘中河谷平原和丘陵盆地,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的精耕细作农业;具有山乡古朴风情的筒车吸水、石碾加工粮食以及极具观光和参与性的民俗活动和节日,构成了湖南发展农耕旅游多彩农耕文化景观。
日臻完善的交通设施,特别是当下正在实施的“乡乡通、村村通”工程,极大改善湖南发展农耕旅游的交通设施。当前,通过高速公路,省会长沙到其他所有13个市(州)的时间都不超过4个小时。
自上世纪90年代,长沙、益阳等地率先发展起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项目。经过10多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据不完全统计,我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已达5000家,仅长沙就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900多家,其中长沙县、开福区、望城县、浏阳市等已逐步形成了点片相连的休闲农业产业群。这些都为发展农耕旅游提供了基础设施和有益经验。
2005年,湖南全省休闲农业总收入超过30亿元,接待休闲旅游人数2000多万人次,增幅超过30%,表现出朝阳产业所具有的基本特征。
三、发展建议
农耕旅游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以人为本和统筹协调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将农耕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打造文化内涵丰富的湖南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科学规划农耕旅游发展
全省要科学编制好农耕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整合自然、社会、文化资源,做大做强农耕旅游业的发展。对乡村发展农耕旅游,要有专门规划,力争纳入扶贫开发资金或贷款的范畴;农耕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要纳入交通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优先解决;农耕旅游点的水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作,要纳入公益项目建设规划予以解决。对农耕旅游的发展要科学引导,在经营风格上要提倡农家特色,要突出旅游的农耕文化底蕴,要给游客“农”的感受,要提供可参与的特色娱乐活动,在硬件上,追求“外部民俗古朴,内部装修现代”。坚持“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的发展目标,鼓励区域分工,反对形式雷同,反对简单模仿。
二是做好农耕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文章
要将农耕旅游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相结合,把它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农耕旅游强调发挥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从旅游项目选择到产品种类的确定,从生产到销售,从开发到接待均由广大农民群众主动参与,农民群众既是投资的主体也是收益的主体,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好路子。发展旅游业,要求广大农民群众跳出固步自封的思维定式,面向市场,面向游客,树立服务意识,成长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发展农耕旅游,要求农产品直接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从而减少了流通环节,增加了农业附加值。同时,发展农耕旅游,有利于转变粗放经营方式,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特色农业。因此,发展农耕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只有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在一起,农耕旅游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开宽。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和规范化管理
在农村发展农耕旅游业,是在农村探索第三产业发展的途径。旅游业是以游客为客体的产业,即它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旨在提供优质服务。农耕旅游主要围绕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来进行,商品意识和服务意识的树立是最基本的。政府和农村社区要借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着眼于农村村容和乡风文明的建设,在开发乡村农耕旅游的过程中,通过举办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的形式,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广大农民群众是发展农耕旅游业的主体,主体的服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直接决定农耕旅游业发展的质量和前景。政府要引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技术,完善和规范乡村农耕旅游的管理,树立营销理念,在农户中推行规范化管理,推动农耕旅游朝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对参与农耕旅游开发的农户评定考核,严格实行行业许可证的发放,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推行上岗证制度。同时,每年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符合、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进行星级评审。
[1]陈忠晓等,生态旅游的缘起、发展及其内涵辩析,旅游研究与实践,2000,3:7-15
[作者:李亚军]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湖南 农耕 乡村 品牌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