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1、内蒙古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1990年以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91年—1999年)、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4年,受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以及旅游市场需求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内蒙古旅游业又有新的突破。与2003年相比,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数和国内旅游人次数分别增长93.4%和52%;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2.9%和49%,实现了又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旅游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图1-1 内蒙古1991——2004年旅游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2、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1998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5%,相当于全区GDP的1.71%,
200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6.5%和5.37%,较1998年分别增长了两倍。2004年,内蒙古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已达到7.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
39.6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在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表1-1 内蒙古1998——2003年旅游业总收入情况 (亿元人民币)
年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
19981020.421.71
19991221.981.73
200033.2343.733.05
200151.3362.604.05
200270.0482.204.74
200383.2994.744.05
2004124.09145.015.37
资料来源:《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3、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引导性投资力度,从2002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专款2000万元建立了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也逐年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旅游国债2.97亿元,用于内蒙古重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旅游道路建设加快,使内蒙古旅游可进入性显著增强,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得以缓解。
政府引导性旅游投入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力量投资于旅游业,使自治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快。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
80家,其中有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等7家4A旅游景区(点),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度假区等30多家3A级旅游景区(点);星级饭店165家,其中有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2家五星级酒店;拥有旅行社292家,创建了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满洲里等8个中国旅游优秀城市。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旅游精品正在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旅游发展,内蒙古依托自己拥有的资源优势,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在特色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区域旅游线路等三个旅游产品层面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群,如以成吉思汗陵旅游精品区为龙头的蒙古族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群;以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中心为龙头的草原生态旅游产品群;以阿尔山温泉度假旅游区为龙头的温泉、冰雪旅游产品群等。初步构建了呼伦贝尔——兴安盟草原、森林、冰雪生态旅游线路,锡林郭勒——克什克腾——喀喇沁草原风情、地质奇观旅游线路,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线路,阿拉善大漠风情旅游线路四条旅游精品线路。这些旅游精品的逐步形成,为推动自治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起到了推动作用。
5、旅游产品种类增多,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产品种类正趋于多样化,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传统旅游产品,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城市休闲观光、沙漠探险、工农业观光等正在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内容不断增多,产品文化含量显著提高。另外,由于冰雪景观、口岸观光、森林探险等产品的开发,加之“五一”、“十一”等旅游长假的影响,内蒙古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由原来的四个月左右已逐步扩展到现在的六个月,甚至七个月左右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