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1234
发新话题
打印

[转帖]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思考

[转帖]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思考

内蒙古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思考
作者:课题组

转贴自:阿拉善文化网

目 录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2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背景... 2
(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4
(三)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8
二、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资源与市场基础. 9
(一)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9
(二)内蒙古旅游开发的市场基础... 12
(三)旅游发展的区域合作分析... 21
三、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思路. 26
(一)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要求与原则... 26
(二)发展目标... 29
(三)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与布局... 30
四、重点旅游项目预可行性分析. 36
(一)重点项目的选择与确定... 36
(二)呼伦贝尔——兴安生态风情游线路重点项目... 38
(三)锡林浩特——克旗——喀喇沁旅游线路项目... 48
(四)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旅游线路项目... 56
(五)阿拉善大漠风情、居延访古与航天科技游线路项目... 66
(六)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重点项目... 72
五、投融资方案. 75
(一)投资规模... 75
(二)融资规划... 76
六、效益评价. 81
(一)旅游业效益评价... 81
(二)重点旅游项目效益评价... 83
七、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保护. 85
(一)旅游环境的保护取向... 85
(二)重点旅游区的资源保护... 87
八、保障措施. 89
(一)组织与管理保障... 89
(二)资金保障... 90
(三)人力资源保障... 91
(四)开拓市场,切实加大旅游促销力度... 92
(五)加强与外围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和资源共享... 93
(六)组建引进旅游企业集团,形成旅游规模化优势... 93

附图:1、内蒙古旅游自治区交通与线路分布图
2、内蒙古自治区旅游重点项目布局图
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客源市场示意图
附表: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重点项目一览表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前 言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草原风情、民族文化、北国风光、口岸边境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近几年,旅游业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初具产业规模,形成了以旅游中心城市为基础,以特色旅游产品为主导的良性发展格局,推出了草原、沙漠、森林、边境、民族风情、文化遗迹等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吸引了海内外大量游客,内蒙古将逐渐成为中国21世纪生态旅游的重要基地。
但是从旅游发展的阶段来看,内蒙古的旅游业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旅游景点(区)规划建设上,特色不明显,文化品味不高;旅游景区的档次、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旅游时间、空间的布局还不尽合理;线路组织设计和景点(区)的建设存在着盲目开发和雷同性等诸多不足。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内蒙古旅游业在发展草原、民族风情和森林、冰雪、沙漠、边境,以及历史文化、地质地貌景观和科普旅游等旅游产品上存在比较优势,发展潜力巨大。
本课题是在对内蒙古旅游现状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条件及市场分析,结合现有旅游项目,围绕内蒙古旅游发展的“四区四线”,以充分挖掘内蒙古旅游业潜在优势为目的,找出现实可行的发展对策与项目支撑,确定近中期旅游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选出能够推动内蒙古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拳头产品,并对重点项目的建设条件、市场前景及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详细分析,从而确定其可行性,最终通过重点旅游项目和重点旅游区域来推动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达到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
(一)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我国北部边疆,位于北纬37°24′至53°23′,东经 97°12′
至126°04′之间,从东到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距17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
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2.3%。内蒙古东北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接壤,
西与甘肃、宁夏毗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相连,北与蒙古和俄罗斯交界,国境线长
4221公里。目前内蒙古有49个民族,主要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此外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
1、区位背景
内蒙古地跨“三北”,毗邻八省,中东部地区面向京津唐,靠近东三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西部“金三角”地区依托包兰铁路,被列入国家规划的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北部接壤俄罗斯和蒙古,有4200公里的边境线,有满洲里、二连浩特等18个边境口岸。因此,内蒙古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总格局中,不仅具有承东启西的重要地位,也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
2、资源基础
内蒙古优势资源明显,“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内蒙古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生产基地。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居全国五大草原之首;有1亿亩耕地,人均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有2.8亿亩森林,居全国第二位。毛、绒、皮、牛羊肉、牛奶等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其中:毛、绒产量居全国首位,人均粮食产量居全国第三位。依托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内蒙古的农牧业产业化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育出了伊利、鄂尔多斯、鹿王、兴发等一批知名企业和驰名品牌。
3、经济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2004年内蒙古生产总值2712亿元,同比增长19.4%,经济增长率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1.7%;第二产业增长27.5%;第三产业增长13.4%。人均生产总值11305元,比上年增长19.3%,按当前汇率折算达1366美元。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09亿元,同比增长49.6%。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3元,增长1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606元,增长8.6%。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第一产业的种植业和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明显,农牧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第二、三产业保持快速增长,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运输邮电、房地产和社会服务业快速发展。
4、气候条件
内蒙古属于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匀、寒暑变化剧烈的显著特点。年均气温-1~10℃;全年降水量约50~450毫米。冬季漫长而寒冷,多数地区冬季长达5个半月。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零下
10℃递增到零下30℃。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在零下25℃~45℃
之间,也曾出现过零下60℃的纪录。最热在7月,月平均气温在16℃~2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为36℃~43℃。日温差平均为10℃~16℃。全区日照数普遍在2700小时以上,长者可达3400小时以上。
5、政策背景 
长期以来,内蒙古一直保持着边疆安全、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的良好局面。五十年代,曾被周总理誉为“模范自治区”。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给予了内蒙古许多优惠政策,跨入新世纪,内蒙古又被列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十二个省区之一,享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所有这些,必将对内蒙古的开发建设起到巨大促进作用。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二)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现状
1、内蒙古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内蒙古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先后经历了自发发展阶段(1990年以前)、旅游产业规模扩张阶段(1991年—1999年)、旅游业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2003年),2004年,受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以及旅游市场需求取向发生变化的影响,内蒙古旅游业又有新的突破。与2003年相比,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次数和国内旅游人次数分别增长93.4%和52%;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增长82.9%和49%,实现了又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旅游业发展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图1-1 内蒙古1991——2004年旅游增长态势

资料来源:《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2、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增加,旅游产业地位逐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日益增加,1998年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5.5%,相当于全区GDP的1.71%,
2004年这两个指标分别达到16.5%和5.37%,较1998年分别增长了两倍。2004年,内蒙古旅游业直接从业人数已达到7.9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
39.6万人。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在内蒙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明确。




表1-1 内蒙古1998——2003年旅游业总收入情况 (亿元人民币)
年份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
19981020.421.71
19991221.981.73
200033.2343.733.05
200151.3362.604.05
200270.0482.204.74
200383.2994.744.05
2004124.09145.015.37

资料来源:《内蒙古2003年旅游统计便览》 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

3、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自治区政府加大了引导性投资力度,从2002年起,自治区政府每年拨专款2000万元建立了旅游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旅游宣传促销、旅游规划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自治区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也逐年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2000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旅游国债2.97亿元,用于内蒙古重点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旅游道路建设加快,使内蒙古旅游可进入性显著增强,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得以缓解。
政府引导性旅游投入的增加,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力量投资于旅游业,使自治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快。截止2004年底,全区共有A级旅游景区(点)
80家,其中有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等7家4A旅游景区(点),乌素图国家森林公园、希拉穆仁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度假区等30多家3A级旅游景区(点);星级饭店165家,其中有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2家五星级酒店;拥有旅行社292家,创建了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满洲里等8个中国旅游优秀城市。旅游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4、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旅游精品正在形成
经过二十多年的旅游发展,内蒙古依托自己拥有的资源优势,加大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力度,在特色主题旅游产品、重点旅游景区、区域旅游线路等三个旅游产品层面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精品旅游景区为龙头的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群,如以成吉思汗陵旅游精品区为龙头的蒙古族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群;以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呼和诺尔草原旅游中心为龙头的草原生态旅游产品群;以阿尔山温泉度假旅游区为龙头的温泉、冰雪旅游产品群等。初步构建了呼伦贝尔——兴安盟草原、森林、冰雪生态旅游线路,锡林郭勒——克什克腾——喀喇沁草原风情、地质奇观旅游线路,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民族历史文化旅游线路,阿拉善大漠风情旅游线路四条旅游精品线路。这些旅游精品的逐步形成,为推动自治区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起到了推动作用。
5、旅游产品种类增多,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旅游产品种类正趋于多样化,产品内涵不断丰富,不仅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等传统旅游产品,一些新的旅游产品如城市休闲观光、沙漠探险、工农业观光等正在形成规模,并不断发展壮大,产品内容不断增多,产品文化含量显著提高。另外,由于冰雪景观、口岸观光、森林探险等产品的开发,加之“五一”、“十一”等旅游长假的影响,内蒙古旅游季节正在向两端延长,由原来的四个月左右已逐步扩展到现在的六个月,甚至七个月左右的时间。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三)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整体水平不高,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精品项目少
从旅游产品开发的总体看,围绕草原风光、民族风情开发的旅游产品低档次重复开发严重,依托草原、沙漠、湖泊等开发的旅游产品均体现民族风情这一主题,但在开发中对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够,表现在各旅游景区(点)民俗文化表现形式单一,低水平重复;普遍缺少展现蒙古族日常生活的内容或只注重形式忽略内涵;体现民俗文化的方式过于程式化,参与性较低。

2、企业规模小,旅游经营单一,缺乏旅游龙头企业
近年来,自治区旅游企业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迅速成长,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产品符合市场需求,经营效益好的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如成吉思汗陵旅游公司、响沙湾沙漠生态旅游公司、内蒙古饭店、新城宾馆、内蒙古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但总体来看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还没有形成能够带动全区旅游各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3、旅游景区(点)空间分布较散,旅游淡旺季明显
内蒙古地域广阔,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比较分散,致使依托旅游资源开发的景区(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较大,集聚程度较低。从旅游消费角度考虑,旅游者花费在旅游路途上的时间较长,时间成本、交通成本均相对较高,不利于组合旅游线路。
旅游淡旺季突出。受自然环境、气候条件的制约,内蒙古大部分地区适宜旅游的时间较短,与之对应,大部分依托自然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适宜夏季购买和消费,而其他季节的适宜性旅游产品严重不足。这也造成旺季旅游者大量涌入,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点)等接待设施紧张,影响了服务质量;淡季大量旅游设施闲置,影响旅游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4、旅游服务设施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仍然是“瓶颈”因素
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包括行、吃、住、游、购、娱、教七个方面。目前,内蒙古各地旅游服务设施的综合配套程度较低,旅游交通问题尤为突出。特别是通往主要旅游景区(点)的公路条件较差,许多待开发的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更差,制约了旅游开发。另外,在旅游旺季时,旅游住宿的问题依然比较严峻。
5、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内蒙古生态环境,尤其是草原、湖区(包括沙湖)自然生态环境本底十分脆弱,不合理的过度开发或忽视必要的保护,不仅会失去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而且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二、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资源与市场基础
(一)内蒙古旅游开发的资源基础
旅游资源是内蒙古的优势资源之一。内蒙古积淀深厚的红山文化、蒙元文化、辽文化等历史文化;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草原、沙漠、温泉、森林等北国自然风光;夏季凉爽的气候、冬季形成的冰雪资源;现代经济发展造就的旅游城市及不断发展的边境口岸等构成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优势资源,为内蒙古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内蒙古旅游资源丰富,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衡量,内蒙古旅游资源8个主类全部具备;34个亚类中拥有30种,181个基本类型中拥有112种。分别占全国旅游资源亚类和基本类型的88.2%和61.9%。另外,内蒙古气候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空气清新自然,没有工业污染,加之奇特的自然景观,可使游人享受到内蒙古夏季凉爽的气温,新鲜的空气,远离喧闹的都市,是很好的避暑休闲、娱乐、草原体育、享受阳光浴、森林浴的旅游产品。总体来看,内蒙古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的旅游资源展现了内蒙古景观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民族的独特性等旅游资源特色。
从地域分布上看,各类旅游资源在全区地域上广泛分布,特别是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呼伦贝尔、锡林郭勒、赤峰等主要旅游区域,不仅主体景观资源个性突出,而且自然风光往往与体现民族文化的人文胜迹、民俗风情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烘托,为特色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和多目标旅游开发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2、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氛围浓厚
内蒙古地处温带气候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势变化造就了区内温带、温带半湿润、寒温带湿润、温带半干旱和干旱等多样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形成了草原、森林、沙漠、湖泊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如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赤峰大黑山天然阔叶林自然保护区、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等既是各类生态系统保护区,也是最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区。目前,我区有自然保护区184处,其中国家级18处,自治区级50处。这些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加上纯朴的民族风情,为发展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探险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提供了良好资源基础。
3、旅游资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空间组合性
从自然资源组合来看,以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及其过渡类型构成的大地域(内蒙古东部、西部)自然景观环境差异和以沙漠、草原、湖泊、河流、温泉、森林、山地景观在小区域范围内的多元化组合,不仅对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为内蒙古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提供了回旋空间。
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组合来看,内蒙古草原、森林、沙漠、湖泊、河流等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蒙古族、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使得不同地域上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保持鲜明的特色。
4、内蒙古旅游资源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市场具有互补性
内蒙古旅游资源与其周边省区及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自治区原生态的草原、沙漠、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资源与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资源及其小空间范围内的组合都是周边省区、东部各省所不具备的。同时现代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多层次性,寻求原生态、古朴,追求回归自然的旅游体验成为时尚和潮流,内蒙古所拥有的森林、大漠、草原,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正好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内蒙古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的双重互补。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二)内蒙古旅游开发的市场基础
1、内蒙古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国内旅游市场现状
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增长速度快。内蒙古接待国内游客总量一直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1999~2004年年均增长率为18.4%,高于全国15%的平均增长率。从内蒙古国内旅游者占全国国内旅游者的比重来看,也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见表1-2),由1999年的0.9%提高到2004年的1.63%。这表明内蒙古国内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将吸引更多的潜在旅游者。

表2-1 内蒙古接待国内旅游者与全国比较
年 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内蒙古人数(万人次)65073590811539941511
增长率(%)12.0713.0823.5426.98-13.852.02
全国人数(万人次)719007440078400878008700093000
增长率(%)3.533.485.3811.99-0.95.9
内蒙古占全国比重(%)0.900.991.161.311.141.63

资料来源:《内蒙古旅游统计便览2003》内蒙古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2003》
近距离和经济发达地区客源为主体市场。2002年内蒙古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内蒙古国内旅游客源市场体现出本地游客多,周边邻近省区市多,经济发达地区多的“三多”特征。如图所示:

资料来源:《内蒙古旅游客源市场现状抽样调查报告》(2002年)

来自内蒙古本地的游客比重为18.05%,毗邻的周边省市北京市、河北省、东北三省、山西省、宁夏等地区的游客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达地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和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比重较高。
国内旅游收入呈快速增长。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一直处于增长趋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在“非典”影响的情况下,2003年仍然取得83.29亿元的旅游收入,较上年增长18.92%。2004年,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较2003年增长48.99%,同时,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比重达到3.1
%,创历史新高。



表2-2 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与全国比较

年 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232.2351.3370.0483.29124.09
增长率(%)20168.5859.2636.4518.9248.99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亿元)2831.923175.323522.363878.363442.274000
增长率(%)18.4312.1310.9310.11-11.243.1
内蒙古占全国比重(%)0.421.021.461.812.423.1

资料来源:根据http:\\www.cnta.gov.cn、《内蒙古统计便览》(2003年)资料整理

(2)海外旅游市场现状
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接待海外游客增长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内蒙古接待海外游客规模呈快速增长趋势,2001~2004年内蒙古接待海外旅游者年均增长速度为26%,远远高于同期国内旅游者19%的平均增长速度,2004年,内蒙古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近80万人次,旅游创汇2.53亿美元,海外旅游者人数在全国排名15位左右。
周边国家和地区是主体市场。从绝对数来看,历年来内蒙古接待海外游客占第一位的是外国人,第二位是台湾同胞,第三位是港澳同胞,最后是华侨。从客源国来分析,内蒙古外国旅游者主要来自蒙古、俄罗斯、日本、美国、韩国、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从目前看,处在第一位的是蒙古和俄罗斯市场,占内蒙古全部海外客源市场的92%强,这主要是满洲里、二连口岸接待的边境旅游者;其次是日本市场,日本是我国传统的第一客源国,对内蒙古海外旅游市场影响较大;再次是美国、加拿大、韩国客源市场,这三国在内蒙古海外客源市场的发展潜力较大。
旅游消费构成与其他地区差距大。内蒙古海外旅游者消费构成中,边境购物和长途交通支出比重较高,尤其是边境购物消费,比重为38.6%,高出同期全国水平。在全国海外旅游者平均消费构成中,长途交通和购物消费支出比重居前列,但住宿、餐饮、娱乐、游览等方面比重也较大,而内蒙古海外旅游者消费构成中这些方面所占比重相对较小,这说明内蒙古旅游业尚需在景点景区建设、饭店住宿、餐饮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这样才能增加消费者的旅游消费支出在住宿、餐饮、娱乐等方面的支出,从而增加旅游外汇收入。
边贸旅游市场在海外旅游市场中占居重要地位。由上分析海外旅游者购物消费比重大的一个原因是内蒙古入境旅游主要以边贸旅游为主,因为占海外旅游者90%以上的俄罗斯、蒙古国游客是由满洲里、二连两大边境口岸进入内蒙古的边贸旅游者,这一部分市场在内蒙古海外旅游市场中占居重要地位。而常规入境旅游市场主要以观光旅游为主。这说明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的深度开发一方面要通过旅游产品的开发,吸引边贸旅游者,延伸边贸旅游市场到观光市场、休闲度假市场,另一方面,在现有旅游产品的基础上,增加产品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内涵,拓展观光市场到生态观光、度假市场。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2、内蒙古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旅游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内蒙古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受到我国旅游市场发展变化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内蒙古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旅游资源,以及资源与市场需求趋势较高程度的吻合性等,使内蒙古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呈现以下趋势:
(1)国内旅游市场
主要目标市场。分析目前内蒙古国内旅游市场现状,考虑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加大,精品线路逐步推向市场等因素,未来区内市场是内蒙古旅游市场的基础市场;京、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是加大力度、集中力量开拓的主攻市场,与此同时,在与周边省区展开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中,分区域有重点的进一步拓展京、津以外的周边省区市场及我国其他省区市场。
主要目标市场规模及产品需求趋势
——内蒙古自治区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2003年全区GDP达到2092.86亿元,人均GDP为
87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012.94元,恩格尔系数为31.5%。特别是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美元,而按照国际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将迎来国内旅游需求的突破性增长。因此,内蒙古居民国内旅游需求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未来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内蒙古区域空间面积广大,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也不尽相同,经济发达地区旅游出游能力强,出区旅游率较高。但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内蒙古总体的出区旅游能力较低,因此,自治区内市场基本属于近距离的大众旅游市场。从长远发展来看,内蒙古本地市场仍然是自治区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旅游产品需求指向正在由观光向城郊休闲度假、观光、商务、会议旅游等产品转换。
——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地区是国内旅游三大客源产出地之一,
京津两市经济总量分别排在全国前列,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居民出游能力强。2002年北京、天津、石家庄城镇居民出游率分别为179.5%、175.3%、115.0%;人均旅游花费分别为614.74元、696.59元、667.11元。旅游消费能力较高。
这一市场是内蒙古第二大国内客源市场,具有休闲、观光、度假等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内蒙古作为京津地区近、中距离的旅游目的地,随着这一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未来这一市场的需求强劲。未来的这一市场将以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为主,休闲、自驾车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市场会有相对较大的潜力。
——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省
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人均GDP、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处于中下游。但是,由于与内蒙古旅游资源存在的优势互补性,以及接壤的地域优势,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成为内蒙古中、西部地区重要的客源市场,也是其他客源市场进入内蒙古中西部重要的入口。
山西、陕西居民出游内蒙古的旅游目的地集中在内蒙古的中部。对这一市场具有吸引力的是草原观光、沙漠体验、蒙古族风情观光等旅游产品。
根据就近原则,宁夏和甘肃居民出游内蒙古的阿拉善盟和巴彦淖尔市。这一市场的旅游需求呈现多样化,以观光游览、探亲访友、宗教朝觐、文化访古和沙漠探险产品需求为主。
——东北三省
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部区毗邻,是内蒙古重要的国内客源市场,其中辽宁省是内蒙古第三大国内客源市场。
2002年,东北三省的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等城镇居民出游率分别为134.4%、116.1%、69.8%、59.6%,人均花费平均为1571.9元,总体上看这一地区出游能力较高,旅游消费水平也较高,沈阳、大连尤为突出。
这一市场距离内蒙古近,交通方便,费用较低,大众化市场的基数较大,组合开发的旅游产品对这一市场的吸引力较强。同时如果在开发线路产品时,组合这一地区特色旅游产品,构成跨区域的旅游线路,不仅有利于这一市场的开拓,还可以将这一市场进一步部延伸到环渤海地区。
——长江三角洲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也是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上海人均GDP居全国第一位,城镇消费水平居全国第一位,浙江、江苏这两项指标在全国位次都较高。江浙沪三省市每年出游人数超过1亿,旅游支出超过600亿元人民币。旅游出游能力和旅游支出水平均处于较高水平。
对长江三角洲居民来说,内蒙古属于远距离目的地,内蒙古依托特色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旅游产品对这一地区的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观光团队和个性化消费者的发展空间较大,随着内蒙古旅游精品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品牌的打造,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以及向这一市场进行有效的旅游产品推荐,这一市场将成为内蒙古重要的客源市场。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佛山和肇庆和香港、澳门地区。2003年,广州市人均GDP达3.76万元,深圳市人均GDP达5.4万元万元,位居全国前列。经济的高度发展,使这一地区居民具有了较高的旅游支付能力。几年来,珠江三角洲一直是居全国首位的出游地区,而且出游总量中出省游占到总量的80%以上,其中广州、深圳两市出省旅游人数就占到全省的50%左右。
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市民来说,内蒙古属最远距离的目的地之一,交通费用高,是不利因素。但内蒙古大草原、蒙古族为代表的民族风情对于这一市场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观光、度假、商务旅游市场潜力较大。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2)海外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
主要目标市场。内蒙古入境旅游是我国入境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除边境旅游客源市场由内蒙古自身特殊地理位置而形成以外,入境旅游市场结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国入境旅游市场的总体变化。因此俄、蒙边境旅游市场仍然是自治区入境旅游市场的基础,随着我区经济的发展,应着力于这一市场向常规旅游市场的延伸;日本、韩国、港澳台地区是自治区要加大力度营销、主攻的入境旅游市场;西欧、北美、南亚、大洋洲市场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是自治区应着力拓展的市场,特别是要通过加强与周边热点旅游区域的线路产品组合营销,培育和拓展这一客源市场。
(3)主要目标市场规模及产品需求趋势
——俄罗斯、蒙古国
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达4221公里。随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对外政治、经济交往的加强,我区边境口岸的开放力度加大,由边境口岸入境的俄罗斯、蒙古国商贸游客仍然是自治区主要海外客源市场。而且,随着有针对性旅游产品体系的形成,这一市场中的商贸旅游市场进一步向休闲娱乐市场延伸。
——日本、韩国
1999年以来,日本、韩国游客在自治区海外客源市场中一直排在第三、第五位,是内蒙古重要的常规旅游客源市场(相对边境商贸游客而言)。内蒙古独特的自然和民族文化类旅游资源对日本、韩国游客有极强的吸引力,近年来,内蒙古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条件逐步改善,加之我国与日本、韩国的航线增多,运力加大,到内蒙古旅游成为方便选择。特别是诸如草原文化、沙漠生态教育旅游市场、商务旅游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
——港、澳、台地区
港、澳、台地区是自治区海外常规旅游客源市场的主体。自治区地理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与港、澳、台地区截然不同,这种差异构成了对这些地区游客的旅游吸引力。同时,国家致力于西部大开发,增加了内蒙古对外经济交流的机会,作为我国发达的经济区域,必然要与内蒙古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而这种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的流动,从而促进商务旅游、观光度假旅游流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这一市场仍将是内蒙古海外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
新加坡为代表的东南亚各国与我国在文化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加之华人聚居,构成我国重要的客源市场。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对外合作与交流的增加,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的完善,这个市场是内蒙古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内蒙古境内的黄河景观、草原、沙漠景观及民族风情对这一市场也极具吸引力,是内蒙古生态旅游产品的潜力市场。
——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各国
这些国家旅游业发达,是成熟的客源市场。这一市场总体上崇尚自然和真实,视旅游为完善自我的机会和过程,在旅游购买与消费时注重独特经历的获得。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悠久绚烂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富有传奇色彩的宗教文化为旅游者获得特殊旅游经历提供了基本素材。未来随着内蒙古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旅游生产力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市场是最具开发潜力的市场。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三)旅游发展的区域合作分析
从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市资源组合来看,内蒙古与周边省区市旅游资源存在着较强的区域互补性,而且关联度较大,与周边地区旅游资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统一整体。这些互补优势又进一步提高了自治区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从而有利于进行旅游区域合作,开发和组织跨省区主题旅游线路,形成区域旅游网络。
1、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原则
(1)发挥优势原则。当今社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在全球范围内掀起强劲的浪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得内蒙古旅游业直接面对更趋多边化、国际化的激烈竞争。现在国内外各地区都在打旅游牌,抢占旅游市场,竞争十分激烈。面对多元化、区域化、旅游资源类似化的竞争,内蒙古必须从战略高度认清形势,面对挑战,发挥自己自然风光组合优势、民俗风情垄断优势对外进行竞争。
(2)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原则。内蒙古地处我国中西部,旅游业发展规模小、实力薄弱。所以,要避免单打独斗,以弱争强。内蒙古必须从实际出发,加强横向联合,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与区外旅行社联合,建立协作关系,与具有客源优势、信息优势的国内外其他地区进行旅游资源优势互补,通过“联姻”,以客源共享,联合推销,发展壮大自己。
(3)名牌战略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从数量上逐年攀升、从质量上日渐优化。不仅要求自然风光美丽宜人,而且希望景区、景点具有浓厚的人文底蕴,以身体舒适和精神满足合二为一的旅游潮流悄然盛行。所以,如何挖掘潜力加强自身竞争实力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的今天,要把旅游业推向市场、引向国际舞台,就必须打出名牌战略。内蒙古是蒙古族的发祥地、是成吉思汗横扫天下,成其霸业的根基。内蒙古要充分发挥名人效应,打出国际旅游品牌,以求持续发展。
(4)环境优化原则。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优美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自然风景、文物古迹等可观环境和旅游服务行业软环境。内蒙古所能发挥的优势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客观环境,而旅游服务行业环境薄弱是其劣势之一。旅游目的地的行业管理、服务水平以及服务功能直接影响游客对旅游质量要求的满意度。无论实施名牌战略、还是以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发展旅游业,都必须有旅游目的地软环境的配套建设,否则会导致徒劳无功的结果。所以,内蒙古应加强旅游业软环境优化工作,创造服务功能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行业管理严格塑造优美的旅游环境。
2、区域间合作开发旅游的切入点
(1)人才与信息交流。内蒙古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其成长壮大还需一定的过程。目前不仅基础设施落后,而且更重要的是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相应的有关人才,所以人才战略是争取事业成功的首要战略。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需要高素质的综合性的人才。内蒙古要从其自身的实际出发,全面启动人才新战略,与旅游业发达地区积极进行人才交流,引进人才,以解决目前人才紧缺的状况,从人力资源上保障旅游经济的强劲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人才、信息与环境的有效结合将为一个地区旅游业长期发展注入活力。经过大量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的汇总分析进行战略部署,以保证战略决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内蒙古在其旅游业起步时期更有必要与外地进行信息交流,特别要注重与周边旅游业发达地区与客源地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以求旅游业持续发展。

(2)资源互补。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可达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凭借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客源市场上必须注重与其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利益共享,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争取更多的商务、会展旅游市场,以及中、远程国内游客客源市场,发挥规模集聚效应,拓宽和共享旅游市场,实现“共赢”。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3、区域合作分区设计
(1)内蒙古东部地区
对内蒙古东部来说,东北三省是其重要的客源地,由于东北三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会对内蒙古东部产生辐射效应。为了共同发展,有必要开展区域合作。将内蒙古东部的草原和民俗风情以及蒙古族历史文物古迹作为对东北三省口岸、界河、森林、水色以及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资源、漠河的北极风光的补充景观向那里推介,把两地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展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以争取占领客源市场。
线路共享:内蒙古东部旅游在旅游线路上加强与周边省市以及重要客源地进行的联合,以利于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推介线路:锡林浩特—克旗—阿尔山—柴河—海拉尔—额尔古纳—莫尔道嘎—哈尔滨—漠河北国风光游。
(2)参与首都旅游圈
内蒙古东西部旅游都应大力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参与首都圈地域间旅游业的合作。北京是国内旅游热点城市之一,延伸旅游、构筑首都圈旅游的大市场,是首都圈区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内蒙古应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本着“开放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的原则,整合旅游资源,把发展“奥运”旅游作为未来3年的大目标,使内蒙古能够参与首都旅游圈。
线路共享:内蒙古旅游在旅游线路上参与首都旅游圈,并与重要客源地进行联合,从而加快该地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推介线路:a、北京—锡林浩特—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草原风情游。(2)b、北京—锡林浩特—克旗—阿尔山—海拉尔—额尔古纳—莫尔道嘎草原风情游。
(3)内蒙古西部地区
内蒙古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品种多样,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形成有效地整合,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通过区域内与区域外旅游资源的合作开发,内蒙古西部的旅游资源将得到一次全新的整合,凸现西部草原文化的整体优势和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客源互送,提高西部地区旅游市场竞争力。在整合本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同时,应重点加强与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区的合作。
线路共享:a、呼和浩特市(昭君墓、钱币坛、格根塔拉草原)—包头市(五当召)—鄂尔多斯市(阿尔寨、世珍园、成吉思汗陵、响沙湾、恩格贝)—乌海市(召烧沟岩画、胡杨岛、金沙湾)—石嘴山(沙湖、平罗玉皇阁)—阿拉善盟(南寺、北寺、天鹅湖、月亮湖)—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黑城遗址、怪树林、居延海、胡杨林)—东风航天城—甘肃九泉市。该路线以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为起点,贯穿内蒙古西部,覆盖周边重要旅游线路。线路的核心主题是:草原民族风情和沙漠休闲观光。这条线路,旅游资源丰富、独特,景观多变,原始自然状态保持良好。

b、呼和浩特市(昭君墓、钱币滩、希拉穆仁草原)—包头市(五当召、七星湖)—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乌梁素海、维信高尔夫度假村)—乌海市(召烧沟岩画、胡杨岛、金沙湾)—银川市(西夏王陵、西部影视城、贺兰山岩画、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吴忠市(青铜峡鸟岛自然保护区)—中卫市(沙坡头、寺口子、高庙)。这条路线以呼和浩特市为起点,乌海市为旅游中心城市。这条线路以京兰铁路为主要通道,连接主干线的旅游线路,交通便利,110、119国道贯穿其中,呼市机场、乌海机场、银川机场三大机场供游客进出。

c、乌海市(召烧沟岩画、胡杨岛、金沙湾)—鄂尔多斯(大汉行宫文化旅游村、盐池哈巴湖、河套人遗址巴图湾)—延安市—榆林市—神东煤海—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市遗鸥世珍园、恩格贝、响沙湾—包头市。该线路以内蒙古乌海市为起点,贯穿宁、蒙、陕三省旅游线路,线路上景点多,面积广,内容丰富,既有很强的观赏性,又是革命教育性质的红色旅游线路,为内蒙古发展红色旅游做好铺垫。

易 卜 生 死 难 知 命,深 谙 聚 散 淡 随 缘......

TOP

 39 1234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