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各地文化、旅游市场火爆,人们在浓浓年味中品文化大餐,游神州美景,享美好生活。数以万计的观众来到电影院,茶馆座无虚席,博物馆、科技馆以及书店成了广大市民亲睐的地方。旅游市场也是春意盎然,鸟巢、水立方等奥运景点每天都是人潮涌动,山东泰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等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创下历史新高。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旅游局最新统计显示,春节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1.09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24.7%;实现旅游收入509.3亿元,增长23.1%。(《央视网》2月2日消息)
在阴霾密布的全球经济危机下,全球市场疲惫,外贸出口不畅,企业信心不振,国内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的不利情况下,我国的春节期间文化、旅游市场火爆,至少带给我们如下启示:
首先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有可为。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在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支柱。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消费占其总收入的30%左右,由此可见,文化市场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同时文化产业也为国际上许多大公司带来高额利润。据统计,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的音像业仅次于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2位;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
其次,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是拉动消费的有力手段,更是现实的必然。当前经济危机下,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首要选择。而文化、旅游市场作为内需的重要方面,能够有效带动和刺激消费。这不但因为文化、旅游产业作为一种消费产业,本身的市场潜力巨大,更因为文化和旅游产业属于一种较高层次的朝阳产业,能够带动餐饮、运输等许多相关衍生产业的发展。目前,文化和旅游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远低于许多发达国家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加上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既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有着众多风景名胜和名山大川,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第三,文化和旅游产业是抵御经济危机的较好手段。经济危机中,许多产业都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效益严重滑坡,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春节长假中文化和旅游市场却逆市而上,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问题:并非所有的产业在经济危机中都会萧条,譬如旅游、文化和餐饮等产业,反而会逆市走红,这是金融危机中的“口红现象”。(当一个女人富有的时候,往往喜欢购买昂贵商品,不大在意口红,因为这是最简单、最便宜的化妆品,但当她手头拮据的时候,她就买不起高档消费品了,不过买口红的钱还是有的,因此她会更加注重涂口红。而对一直不富有的女人讲,她依然喜欢购买口红,因为买口红给她增加不了多少经济负担。因此,金融危机不可能冲击口红产业,这就是“口红现象”。)文化和旅游产业甚至餐饮休闲等产业都与口红产业一样,在金融危机中具有较好的防御作用,不管有没有金融危机,人们照样有文化、旅游方面的需求,照样要吃饭休闲。正如温总理说的,经济危机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良机。
第四,文化和旅游市场火爆,使得我们信心倍增。春节文化旅游市场的火爆,不仅说明中央扩大内需的经济刺激手段初见成效,更在于它坚定了我们恢复市场信心,增添了我们走出经济低谷的勇气和力量。在世界经济江河日下的时候,只要我们全民同心,积极应对,加大投资力度,撬动内需市场,是完全能在世界经济中独树一帜,率先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经济复苏之路的。
春节文化旅游市场火爆,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思考,在世界经济乱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盲目乐观,也不宜过分悲观;既要牢牢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又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这样才能够真正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飞跃。(禹门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