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处: 文博会会刊
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始终充满创意,无论是三亚借助选美赛事推广“美丽三亚、浪漫天涯”的城市形象,还是《印象·丽江》带来的丽江风情,亦或战斗机穿越天门山引发的轰动……创意为旅游的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留下一篇篇绝美的创意营销诗篇。北京商报商旅周刊为您细数中国旅游营销史上五大经典创意。
案例1:三亚借选美赛事营销城市
从2003年到2005年,世界小姐桂冠的“美丽角逐”连续在三亚上演了3年,2007年世界小姐选美比赛又在三亚成功举办,于是,三亚这个城市由此和“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们对于美的事物总是会争相追逐。2003年11月,53届世姐赛给刚试营业不久的喜来登度假酒店带来了不错的业绩。通过覆盖全球的电视转播,喜来登当年的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房价、入住率飙升居亚龙湾度假酒店之首。而靠3年“世姐之家”的持续效应,三亚喜来登成为喜达屋度假村集团知名度最高的酒店。
在世姐赛之后,一批重量级国际活动及会议也纷至三亚,整个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 可以说,世姐赛给三亚带来了空前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而对于三亚来说,借助世姐赛来营销城市旅游是件“何乐而不为”的事情。3年的世姐赛,三亚打出的“美丽”、“时尚”的名片,有效地激活了旅游产业。在2000年以前,三亚90%的国际游客来自港、澳、台,外国游客仅占10%。而随着世界小姐选美赛事在三亚的连续举办,三亚的客源结构已经发生转变,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化解了单一客源带来的市场风险。2005年, 三亚骄傲地打出“中国的度假天堂”口号。
案例2:《印象·丽江》营销丽江
2006年7月23日,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雪山篇终于在海拔3100米,世界上最高的实景演出剧场——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的甘海子蓝月谷剧场正式公演。
整个演出以雪山为背景,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由500名来自10个少数民族的演员倾力出演。来自纳西族、彝族、普米族、藏族、苗族等10个少数民族的500名普通农民是《印象·丽江》雪山篇的主角,他们的家乡就是云南的丽江、大理等地的16个村庄。这些非专业演员,用他们原生的动作、质朴的歌声和滚烫的汗水带给了观众心灵的震撼。
于是,《印象·丽江》大获成功,很多旅行社纷纷将观看《印象·丽江》演出添加到旅游产品的行程当中,以吸引游客。而正是由于以《印象·丽江》为代表的这些旅游演出成功的典型事例,正改变着我国文化艺术的生产方式和生存方式,极大地促进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案例3: 张家界天门山飞机穿越
1999年12月8日-11日,以“穿越天门,飞向21世纪”为主题的张家界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在张家界天门山下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匈牙利、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德国、法国、哈萨克斯坦等9个国家的15名运动员上演了“空中芭蕾”。
作为张家界天门洞的首次穿越,此次比赛被定位为飞行比赛,15名参赛选手驾机在空中完成9项造型动作。同时,穿越天门洞的Extra300s 特技飞机是一种轻型运动机,它的飞行速度为每小时250公里,翼展7.5米。
时隔7年,2006年3月17日-19日,俄罗斯空军“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格罗莫夫试飞院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进行了3天飞行表演。作为2006俄罗斯国家年的开场大戏,“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在3天的表演中,可谓拼尽全力,吸引了诸多游客的眼球。在最后一天的表演中,苏-30演出结束后两次从天门洞上空“忽悠”过去,为此次特技飞行表演以飞越天门洞而告终。此次穿越一直伴随着“是否穿洞”的争议,但是通过此次活动却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张家界。
旅游相关专家指出,策划是旅游业的第一要义。没有策划,旅游就没有生气,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就无法打响。正因为穿越天门洞有极大的风险,才带来了极大轰动。从旅游宣传上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策划活动。
案例4:博鳌论坛成就博鳌
作为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目前博鳌论坛已成为亚洲以及其他大洲有关国家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领袖就亚洲以及全球重要事务进行对话的高层次平台。该论坛致力于通过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整合,推进亚洲国家实现发展目标。
2001年2月,博鳌亚洲论坛正式宣告成立。论坛的成立获得了亚洲各国的普遍支持,并赢得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从2002年开始,论坛每年定期在中国海南博鳌召开年会。而从博鳌亚洲论坛设立以来,有近2000个大小会议相继落户海南岛,蓬勃发展的会议经济对海南省的旅游业产生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会议旅游丰富了海南特色旅游的内容,打破了海南旅游以单一观光旅游为主的传统格局,有利于促进海南旅游产品的全面升级。
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旅游胜地之一,海南岛依靠其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定址海南博鳌,更让海南在国内外名声大噪。会议旅游开始成为海南最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同时,每年一次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加强了国际社会对海南旅游的关注,大量国际知名旅游组织、旅游界精英来到海南,不断加深对海南旅游界的了解,为海南旅游业带来了信息、技术、资金的流动和观念的革新。
案例5:中国最美的乡村发现婺源
2001年以来,江西婺源围绕“文化与生态”主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开发了十多个景区,其中江湾景区和大鄣山卧龙谷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为4A级旅游景区,婺源作为一个文化与生态旅游区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区,并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论证,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此外,婺源还被众多媒体评选为“人一生中必到的五十个地方”、“中国十大踏青好去处”,并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推选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镇”之一。目前,婺源旅游已形成东、西、北三条精品线路。
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和中华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曾出过550名进士,有“江南曲阜”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81.5%,而且因其山、水、村庄的自然和谐被旅游书籍和海内外众多媒体称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与同是水乡的周庄相比,婺源的山村少了许多商业味,透着宁静和纯朴。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大多大门敞开,厅堂里摆着一些古董,透着浓厚的文化韵味。也有村民在宅子里卖些字画古玩,但绝无强买强卖之虞。
村子里老人们对到访的游客都很友善,对于自己祖宗留下的一些“宝贝”总是心存骄傲,会如数家珍一一道来,甚至带着游客登堂入室,参观自家的卧室、厨房。强烈的体验感或许是很多游客喜爱婺源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