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路在何方?
面对搭好的大舞台,乡村旅游如何完成产业自身的升级换代?
规划优先还是落实重要?推动民俗户升级换代还是引进外来资本打造高端产品?靠增加经营面积扩大规模还是整合现有资源做精做强?
民俗户、主管部门、专家都在思考。
规划与落实之争
为了解决民俗旅游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问题,旅游部门会同各主管部门,对京郊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方位规划。
截至2008年,在旅游部门的主导下,共完成13个区县“一区(县)一色”旅游功能特色定位, 完成26个乡村旅游沟(带)、30个乡村民俗旅游村、5个乡村旅游示范沟域、3个乡村旅游新业态混合聚集区、8种乡村旅游新型业态的规划。
面对旅游部门一本本厚厚的规划汇编,一些地方负责人却面露难色。
“从2007年开始做了这么多规划,哪怕做一个两个出来,也让我们看看什么样,可是没有,一个都没有。”一位地方负责人甚至认为,“与其给一个村做一个规划花10万元,还不如给村里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更实在。”
对“一村一品”的规划也有争议。
“给一个村做的规划实施起来少则三五百万,多则上亿元,一个村哪来这么多钱去实施?不能实施,规划等于是一纸空文。”
“一村一品”规划主要针对那些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民俗村,但这些民俗村往往已经具备并保持着一定的特色。
“特色是有的,关键是怎么保持和发扬。”雕窝村的何金义不担心没有特色,他担心的是雕窝的烤羊手艺能不能传承下去。
而一些准备发展民俗旅游的村庄,却没被纳入“一村一品”规划。
“我们村现在以种果树为主,还想发展发展。您看我们这儿的自然条件多好,三面环山,山脚都是果树,发展旅游肯定行。”平谷大华山镇民族村东辛撞村村支书对记者说。可是究竟怎么发展?村里没主意。他们希望得到指导。 高端与民俗户之争
在各种有关升级的讨论中,民俗户、民俗村的分散经营被一些人认为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升级提质。
“民俗村作为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微观基础,长久以来处于单独生产和经营的状态,大量的经验和事实表明,这种局面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某管理部门的一份汇报材料这样认为。
有人主张:“通过鼓励引进外来投资、村民集资等多种方式,以承包、租赁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经营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他们将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寄希望于引进投资,进行规模经营。
这样做,结果会是怎样?
在京郊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引进外来投资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在世界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飞地”效应。即外来经营者凭借资金实力和经营理念,最终成为乡村旅游经营的大户,他们的到来无疑会使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扩大,效益增加。但当地经营者因受知识结构、经营管理能力、资金等限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受到挤压。而外来的经营者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却把旅游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留给了当地。
一位多年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地方官员坚持自己的观点:“发展乡村旅游的最终目的是建设新农村,让农民增收致富。如果未来的发展反而导致牺牲农民利益,这就背离了政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这样的观点可以找到现实依据和佐证:
世界经济合作组织曾经强调,乡村性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保持乡村性的关键是: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
在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欧洲,意大利就规定: 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基础上开发其旅游功能,旅游业的收入不得超过农业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否则将提高税收比例。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延庆县柳沟民俗村人满为患。柳沟周边既没有旅游景点,也没有特色山水,更没有内容丰富的娱乐、休闲设施,可是就凭着一桌火盆锅豆腐宴,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挤满了闫和花家的5号院。
“一般一天都有百八十人,多的时候能到一千人左右。”闫和花开心地说。
不单柳沟,很多民俗村的成功经验可以证明:有特色的民俗村、民俗户,仍然有它发展的市场空间,而且非常广阔。
土地之困
乡村旅游升级,土地成了最稀缺的资源。
“要是能给我批块地,盖个四合院,吃住都解决了,还能增加一些娱乐项目。现在地方太小,发展受限制。”
眼看着游客来了,吃完饭却住不下, 闫和花心里着急。在京郊民俗户当中,生意做大后几乎都希望扩大规模。与此同时,整个乡村旅游产业,也将发展的机会瞄向土地。
“观光农业园区由于没有建设用地指标,停车场、接待服务、住宿、餐饮、娱乐等用房的建设受到很大制约。”市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同样,民俗村建停车场、接待站等公共服务设施也需要建设用地指标,但是审批困难。
土地问题,在当前的实践中,有哪些解决途径?
2006年底,怀柔区官地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全村40多户民俗户,按照自愿的原则,有26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接待标准,成立后不但节约了采购成本,提高了食品的新鲜度和质量,也打消了民俗户盲目扩大规模的念头,遏制住分散经营时相互杀价的恶性竞争。
平谷区通过新民居建设,释放部分建设用地,将其用于旅游服务公共设施建设。“原来的老宅基地,一户至少占地七八分;现在盖成两层的新民居,居住条件改善了,但每户的占地只有三分左右。节约的土地全用来发展旅游。”太平庄村主任说。
慕田峪村“小园”的经营者是个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人, 名叫萨洋。他见富裕起来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住了,留在村里的房子可以带来商机,于是便向当地的农户租赁下闲置的房屋,办起了洋人的中国式乡村旅游, 收入可观。
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则通过整村租赁的形式进行规模化经营。岔道村原是戍守长城的明清将士居住的兵营,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演变为民居,改革开放后成为农民发展民俗旅游的农家院。八达岭长城景区将岔道村整村租赁后,投巨资恢复其原始风貌,用来从事旅游接待。
“试想,如果农村都建得像一个个小城市一样,建筑拥挤,商业设施遍地,那样的农村,你还愿意去吗?”
采访时,一些专家认为,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一味追求土地的扩张。相反,如何保持乡村性和自然环境的原生态,才是应当更多考虑的事情。
|